送李运使学士赴阙十咏 其八
南荣来汉诏,北阙近尧天。
懿绩隆三岁,丰储备九年。
威严多摘伏,荐籍几登贤。
去去民思甚,销魂尽黯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方繁荣景象来到了汉水河畔,北方的皇宫犹如靠近天空的圣地。
他的功勋卓著,使国家富强了三年;他的谋略深长,为国家储备了九年的粮食。
他的威严足以镇压奸邪之人,选拔人才的标准也让很多贤能之士得以显扬。
然而他离开了人们,使得人民思念之情难以忍受,使他们失魂落魄,内心悲伤不已。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汉诏:汉朝的诏书,这里指宋朝皇帝的诏书。
2. 北阙:古代皇宫北面的门楼,这里是借指宋朝朝廷。
3. 尧天:尧帝统治下的太平盛世,这里比喻皇帝治理的国家。
4. 懿绩:美好的功绩。
5. 隆三岁:指丰收了三年。
6. 丰储备九年:指积蓄了九年的粮食。
7. 多摘伏:意指摘去了许多坏人。
8. 荐籍:荐举官员的名册。
9. 登贤:选拔贤能的人。
10. 销魂:形容极度悲伤的样子。
11. 黯然:神情沮丧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李运使学士奉召前往朝廷的情景,以及诗人对他的期许和祝福。首联“南荣来汉诏,北阙近尧天”中,“南荣”是指南方繁荣的景象,“汉诏”则指朝廷的命令,诗人以此表达了对李运使学士即将远离繁华景象、踏上征程的感慨。而“北阙”是古代皇宫北门的称谓,用以借指朝廷,“尧天”则是对古代明君治世的赞誉,此处诗人表达了期望李运使学士在朝为官能为国家作出贡献的愿望。
颔联“懿绩隆三岁,丰储备九年”则是夸赞李运使学士在过去三年里取得的优异成绩,以及他为国家物资储备所做的努力。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李运使学士的才能和品德的高度肯定。
颈联“威严多摘伏,荐籍几登贤”则表现出诗人对他未来的期待。希望他能继续发挥自己的威严和智慧,为国家选拔更多的人才。这表达了诗人对李运使学士的勉励和信任。
最后,尾联“去去民思甚,销魂尽黯然”则是诗人对李运使学士离别的感叹。他离去后,百姓会思念不已,诗人也为此感到黯然销魂。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惆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李运使学士赴阙十咏 其八》是北宋诗人赵抃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45年,正值北宋仁宗时期。在这个时期,赵抃担任杭州知州,负责治理西湖,修建了断桥等景点。
在赵抃担任杭州知州期间,他与李运使学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赵抃对李运使的人品和才华非常赞赏,因此在他离开杭州前往京城时,赵抃特意写诗为他送行。这首诗表达了赵抃对李运使的深情厚谊和对他的美好祝愿。
当时北宋正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时期,尤其是江浙一带,商业发达,文人墨客云集。赵抃作为一位著名的文人,他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描绘了江南的美丽风光和民间风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