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
花埋叶底寓春先,便想烹云煮活泉。
玉脸含羞匀晚艳,翠裾高曳掩秋妍。
灵随雷雨争抽瑞,尖吐枪旗趱摘鲜。
带雪莫知开又落,采须谁厌老蜂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花朵静静地隐藏在绿叶之下,春天的气息已经悄然来临。令人浮想联翩,如果能在这般美景中烹煮云雾、汲取活泉该有多美妙。
那娇艳的花朵宛如美女的玉面,含羞带怯地展现出傍晚时分的灿烂风采。翠绿的叶子犹如华美的衣裳,随风摇曳间遮掩了秋天的韵味。
在雷雨交加的时刻,似乎感受到了那灵动的生命力量正奋力抽出内在的祥瑞之气。花儿怒放,傲然挺立,如同锋利的枪旗争先恐后地展现鲜嫩之美。
无论是飘雪的冬日还是绿意盎然的春天,花儿总是忽开忽落,让人心生感慨。蜜蜂辛勤地采蜜,人们也对这老练的忙碌者充满敬意和感激。
去完善
释义
1. 寓:寄托。
2. 烹云:形容茶水的色香味如云雾般美妙。烹,烧煮。
3. 活泉:流动的山泉水。
4. 匀:分布均匀。
5. 翠裾:绿色的衣裙,这里指茶花的叶子。
6. 高曳:随风摇曳。
7. 掩秋妍:遮盖秋天的艳丽。掩,遮盖。
8. 灵:灵性,这里指茶叶的灵气。
9. 雷雨:喻指天地间的灵气。
10. 抽瑞:抽出祥瑞之气。
11. 尖吐枪旗:形容茶叶的形状。尖,尖端。枪旗,茶叶的一种形状。
12. 趱摘鲜:迅速采摘新鲜茶叶。趱,催促,赶。
13. 开又落:茶花的花期很短,花开花落时间不长。
14. 采须:采摘茶叶的过程。
15. 老蜂颠:形容老蜜蜂辛勤采蜜的样子。颠,抖动。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茶花的诗。首联“花埋叶底寓春先,便想烹云煮活泉”,诗人以“花埋叶底”的形态来形容茶花的生长习性,同时表达出茶花在春天的到来之前就已经绽放了。颔联“玉脸含羞匀晚艳,翠裾高曳掩秋妍”,诗人通过“玉脸”和“翠裾”这两个词来形容茶花的美丽,同时也传达出茶花在傍晚时分显得更加艳丽的特点。颈联“灵随雷雨争抽瑞,尖吐枪旗趱摘鲜”,这句诗描述了茶花在雷雨过后竞相抽出瑞气,以及茶花的采摘过程。尾联“带雪莫知开又落,采须谁厌老蜂颠”,诗人用“带雪”来表现茶花在寒冷的季节里仍然盛开,而蜜蜂在采集茶花的蜜时表现出兴奋和满足的状态。整首诗通过对茶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茶花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茶花》是南宋诗人董嗣杲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56年,正值南宋中期。在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金朝的侵略之下,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寄情于山水田园,以诗歌抒发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
董嗣杲(1180-1254),字承仲,号美成居士,浙江嘉兴人。他是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年轻时曾游历四方,后回归乡里。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尽管如此,他的才华得到了当时文坛的认可,作品广为流传。
在这首《茶花》中,董嗣杲通过对茶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茶花作为一种花卉,以其独特的美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在南宋时期,茶文化盛行,茶花被视为吉祥的象征,成为了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董嗣杲通过对茶花的赞美,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