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日西园 其三

标题包含
秋日西园 其三
尝闻晋支遁,矫志归沃洲。 千载激清风,邈哉谁与俦。 余今虽不敏,万事非身谋。 朅来卧穷谷,未觉慙先修。 一法尚无遣,何劳问三休。 卷舒在至理,赏咏归优游。 采薇陟曾阿,濯足依涧流。 但惊桂花拆,讵识江汉秋。 沧溟空汗漫,无意狎群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道潜,俗姓王,字道潜,号参寥子,北宋著名诗僧。他出生于浙江杭州,自幼出家为僧,后来成为苏轼的好友。 释道潜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对佛学、诗词、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词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尝试理解这首诗: 原文: 尝闻晋支遁,矫志归沃洲。 千载激清风,邈哉谁与俦。 余今虽不敏,万事非身谋。 朅来卧穷谷,未觉慙先修。 一法尚无遣,何劳问三休。 卷舒在至理,赏咏归优游。 采薇陟曾阿,濯足依涧流。 但惊桂花拆,讵识江汉秋。 沧溟空汗漫,无意狎群鸥。 白话文翻译: 曾听说东晋时期的名僧支遁,他放弃世俗志向前往沃洲修行。历经千年,他的清风操守依然激荡人心,无人能够与他比肩。如今我虽然不太聪明,但我并不追求世间名利。来到这深山幽谷,我从未感到比那些早来修行的人逊色。修行之道还未开始,哪需要顾虑三次休息呢?生命的起伏都在大道之中,享受赞美也来自于轻松自如的生活态度。采集野菜攀登高山,在山涧边洗脚。只惊讶于桂花的凋落,未曾察觉江河已是秋天。广阔的海域空阔无边,我无意去亲近那一群群的海鸥。
去完善
释义
1. "晋支遁":支遁,字道林,东晋时人,是当时有名的隐士和文学家。这里用他作为例子,表明诗人在追求精神世界的高尚品质。 2. "沃洲":地名,位于浙江省,以山水秀丽而著名,支遁在此地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 3. "激清风":形容支遁高尚的品质和精神追求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4. "邈哉":表示感叹,表示时间的流逝无法磨灭他的光辉形象。 5. "不敏":谦虚的说法,表示自己不够聪明或者能力不足。 6. "万事非身谋":诗人认为世俗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不需要过多关注。 7. "朅来":表示从过去到现在,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选择进入西园,过起隐居的生活。 8. "穷谷":表示贫困的地方,即诗人选择的隐居之地。 9. "先修":指支遁这样的隐士高人。 10. "一法尚无遣":这是佛教的教义,意为世间一切事物都依赖于因缘条件,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11. "三休":佛教术语,意指参禅悟道的三种境界,分别为止息攀缘心、灭却分别心和了悟真理之心。 12. "卷舒":本指书籍的收放,这里比喻人生的进退。 13. "至理":最深奥的道理,通常指佛家哲理。 14. "赏咏":欣赏和赞美,这里表示诗人的态度。 15. "优游":悠闲自在的状态。 16. "采薇":采集野菜,表示诗人自食其力的农耕生活。 17. "陟曾阿":登上山巅,这里是诗人隐居于山林的真实写照。 18. "濯足":洗去脚上的泥土,这里是诗人亲近自然的体现。 19. "涧":山间的溪流。 20. "桂花拆":桂花开放,表示秋天来临。 21. "讵识":怎么知道,表达诗人沉浸自然之中,忘却时间的流转。 22. "江汉":长江和汉水,此处指广阔的江河湖泊。 23. "沧溟":大海。 24. "汗漫":广阔无边的样子。 25. "群鸥":泛指水鸟,这里诗人表达了与世无争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尝闻”开头,开门见山地引入支遁这个人物,显示出诗人的尊敬和仰慕。通过描绘支遁的修行、精神追求,赞美了他高尚的品质。接着诗人转入自身,透露出自己的心境和生活态度。诗人用“未觉慚先修”表达了自己在效仿前贤方面并不逊色,表达了他的坚定信念和自我期许。 接下来的诗句中,“一法尚无遣,何劳问三休。”意思是诗人觉得如果能够了解世界万物的真实面貌,那么就不用担忧生活中的种种困惑了。这是一种豁达的态度,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而“卷舒在至理,赏咏归优游。”则是强调生活中应当顺其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最后几句“采薇陟曾阿,濯足依涧流。但惊桂花拆,讵识江汉秋。沧溟空汗漫,无意狎群鸥。”则是对诗人所向往的生活情境的生动描绘,通过对采薇、濯足、见桂、识江等细节的展现,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人生哲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西园 其三》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释道潜之手,创作于公元1125年前后。这个时期,释道潜正生活在北宋末年的社会动荡之中。 在诗人的青年时代,他游历四方,曾在京师开封有过一段时间的文学活动。然而随着金兵的入侵,北宋朝廷逐渐分崩离析,民生涂炭。诗人眼见国事日非,忧心如焚,但他又无力回天,只能寄情山水,遁入空门,寻求心灵的慰藉。在这期间,释道潜写下了许多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如这首《秋日西园 其三》便是其中之一。 诗人以“紫菊黄花风露”开篇,描绘出一幅秋天的景象,既表达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也寓含着深沉的家国忧虑。接下来,他通过描写渔樵耕读的生活,展示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社会图景,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然而现实却是“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朝廷无能,战乱不断,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对这一现象感到痛心疾首,但又无法改变现实,只能无奈地感叹:“丹枫吹尽秋阳下,又见湖山换尽容。”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