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声声慢

标题包含
声声慢
晴光转树,晓气分岚,何人野渡横舟。 断柳枯蝉,凉意正满西州。 匆匆载花载酒,便无情、也自风流。 芳昼短,奈不堪深夜,秉烛来游。 谁识山中朝暮,向白云一笑,今古无愁。 散发吟商,此兴万里悠悠。 清狂未应似我,倚高寒、隔水呼鸥。 须待月,冼多清、都付与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阳光透过树梢,拂晓之气弥漫在山间,谁能在这野外的小渡口划船摆渡?断裂的柳枝,枯萎的蝉,凉意充满整个西部大地。匆匆地载着花和酒,即使无情也能表现出美好的姿态。白天的时光短暂,无奈不能忍受深夜的漫长,只有燃起烛火在夜色中游走。谁能理解山中的朝朝暮暮,对那漂浮的白云一笑,古今无忧。披散着头发吟咏诗歌,这种情怀在万里之外依然清晰可感。我不能像那些放纵的人一样疯狂,我只能独自站在高处,隔着水面呼唤海鸥。只有等待明月高悬,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付给秋天。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晴光转树:晴光,阳光;转树,指阳光照在树上。 2. 晓气分岚:晓气,早晨的雾气;分岚,分开雾气。 3. 何人野渡横舟:何人,谁;野渡,野外渡口;横舟,小船。 4. 断柳枯蝉:断柳,断裂的柳树;枯蝉,干瘪的蝉。 5. 凉意正满西州:凉意,凉爽的感觉;西州,地区名。 6. 匆匆载花载酒:匆匆,快速;载花,带着花;载酒,带着酒。 7. 便无情、也自风流:即使没有情感,也能表现出潇洒的风采。 8. 芳昼短:芳昼,美好的白天;短,短暂。 9. 奈不堪深夜:奈不,忍受不了;深夜,指时间晚。 10. 秉烛来游:秉烛,手持蜡烛;来游,游玩。 11. 谁识山中朝暮:谁识,谁知道;山中朝暮,山中的早晨和傍晚。 12. 向白云一笑:向白云,对着天上的白云;一笑,微笑。 13. 清狂未应似我:清狂,清新狂放的性情;未应,不应该;似我,像我一样。 14. 倚高寒、隔水呼鸥:倚高寒,站在高处寒冷的地方;隔水呼鸥,隔着水流呼唤海鸥。 15. 须待月,冼多清、都付与秋:须待月,等待月亮出现;冼多清,洗涤过多的清澈;都付与秋,都交给秋天。
去完善
赏析
《声声慢》这首词从多角度描绘了自然的美好以及作者的心境,借景抒情,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首句“晴光转树,晓气分岚”,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清晨的景象,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好。随后“何人野渡横舟”一句,则以疑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接下来的“断柳枯蝉,凉意正满西州”则通过对“断柳枯蝉”这一形象的刻画,表现出秋天带来的萧瑟感,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而“匆匆载花载酒,便无情、也自风流”则表现出了作者的洒脱,尽管生活中有些许无奈,但他仍然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接下来的“芳昼短,奈不堪深夜,秉烛来游”则是描述了夜晚的寂静,衬托出作者心中的寂寥。 下片开始,作者以“谁识山中朝暮,向白云一笑,今古无愁”的自问自答,表达了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态,以及对自然和谐的追求。接着“散发吟商,此兴万里悠悠”表现了作者面对生活的淡然,以及他对自己人生的认识和理解。最后的“清狂未应似我,倚高寒、隔水呼鸥。须待月,冼多清、都付与秋”则是作者对生活的期许,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更加宁静美好,同时也表现出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声声慢》是宋代词人张炎的一首名作。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末年,大约公元1276年前后。此时的中国正处于蒙元入侵的动荡时期,战乱频繁,民生疾苦。 在人生际遇方面,张炎出身世家,其家族世代为官,他自己也是进士及第,曾任翰林院编修。然而,随着南宋朝廷的覆灭,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剧变。他的父亲被俘,家产被抄,自己也被贬为民。这些人生的起起落落,使他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这也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时代背景方面,当时南宋已面临崩溃的边缘,北方领土相继沦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朝廷却仍然沉浸在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中,对国家的危局置若罔闻。这使得张炎深感忧虑和愤怒,他将这种情绪融入词中,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炎创作了《声声慢》,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孤寂和对故国的深深眷恋。这首词也成为了南宋词人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才情和风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