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庙碑
碑者,悲也。古者悬而窆,用木。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因留之不忍去,碑之名由是而得。自秦汉以降,生而有功德政事者,亦碑之,而又易之以石,失其称矣。余之碑野庙也,非有政事功德可纪,直悲夫甿竭其力,以奉无名之土木而已矣! 瓯越间好事鬼,山椒水滨多淫祀。其庙貌有雄而毅、黝而硕者,则曰将军;有温而愿、晰而少者,则曰某郎;有媪而尊严者,则曰姥;有妇而容艳者,则曰姑。其居处则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陛级。左右老木,攒植森拱,萝茑翳于上,鸱鸮室其间。车马徒隶,丛杂怪状。甿作之,甿怖之,走畏恐后。大者椎牛;次者击豕,小不下犬鸡鱼菽之荐。牲酒之奠,缺于家可也,缺于神不可也。不朝懈怠,祸亦随作,耄孺畜牧栗栗然。疾病死丧,甿不曰适丁其时耶!而自惑其生,悉归之于神。 虽然,若以古言之,则戾;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何者?岂不以生能御大灾,捍大患,其死也则血良于生人。无名之土木不当与御灾捍患者为比,是戾于古也明矣。今之雄毅而硕者有之,温愿而少者有之,升阶级,坐堂筵,耳弦匏,口粱肉,载车马,拥徒隶者皆是也。解民之悬,清民之暍,未尝怵于胸中。民之当奉者,一日懈怠,则发悍吏,肆淫刑,驱之以就事,较神之祸福,孰为轻重哉?平居无事,指为贤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碑者,悲伤之意。古代丧葬时,用以悬棺入土的是木材。后来人们在上面书写死者生前的功德,因而不忍离去,于是就有了“碑”的名称。从秦汉以后,有政绩或德行的人也会立碑纪念,进而改用石头制作,其实已失去原来的意义了。我在这野庙前立碑,并非记载他们的事迹,而是悲痛百姓耗尽力量,只是为了供奉无名的神明和建筑罢了!
瓯越地区的人们崇尚鬼神,山边水滨多有祭祀。那些神像形象威武、庄重、皮肤黝黑的被称为将军;温和善良、相貌清晰的被称为某郎;年长的妇女形象威严的被称为姥姥;容貌美丽的称为姑姑。他们的住处往往以庭院殿堂为主,台阶陡峭。周围的老树密集,树梢攀缘交错,树枝上覆盖着藤蔓和树枝,猫头鹰在上面筑巢。周围还有车辆、马匹、奴隶等,形态怪异。人们创造它,同时也害怕它,奔走回避。大的祭祀会用牛,其次用猪,小的祭祀也不下于犬、鸡、鱼、豆等贡品。家中的祭祀或许可以略去,但对神的祭祀不能省略。否则就会受到怠慢的惩罚,祸患随即降临,无论老少都会战战兢兢。病疫、死亡之事,百姓会认为正好是那个时刻,但自己却困惑于生死,将一切都归咎于神灵。
然而,如果按照古代的说法,这是错误的;按照现在的说法,这种信仰大致上还可以接受。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活着时可以抵御大的灾难,抗击大的祸患,死后血液对活着的人有益处吗?没有名字的神明建筑和抵御灾难祸患的人不能相提并论,所以这并不符合古代的标准。现在也有威武、庄重、皮肤黝黑的神明,也有温和善良、相貌清晰的神明,他们登上台阶,坐在堂上,听着音乐,吃着美食,出行有车马,身边有奴仆。他们并没有解决百姓的困境,也没有在酷暑中给百姓清凉,心中并无忧虑。百姓应该供奉的对象,一旦有所懈怠,便会派遣凶恶的官吏,滥用刑罚,驱使百姓去做事情。比较神的福祸和人类的痛苦,哪个更重要呢?平时无所事事,被人们称赞为好官员,一旦国家有难,需要他们报效国家的时候,他们就犹豫不决,疲软胆怯,倒在地上爬不起来,求做俘虏都来不及。这些人只不过是穿着官服说话的木偶,我们又怎么能期待他们是真正的神明呢?所以说,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这些神灵也不过如此。
最后我写了一首诗来结束这个论述:“神灵虽然是木头和泥土做的,享受着人们的祭品,却无法得到赞美;神灵虽然有智慧,享受着君主给予的俸禄地位,却无法受人尊敬。俸禄地位和祭品的数量巨大,然而神灵所享受的,又怎么能说不是呢?看看我所立的碑,就能知道文化中的深深悲哀。”
去完善
释义
《野庙碑》陆龟蒙:注释
1. 碑者,悲也。——碑原本是用来表达悲伤的情感。
2. 悬而窆,用木。——古代丧葬时用以悬挂棺木的木头。
3. 瓯越——古地名,位于浙江南部至福建北部一带。
4. 好事鬼——喜欢祭拜鬼神。
5. 山椒——山顶。
6. 水滨——水边。
7. 淫祀——过分的祭祀。
8. 庙貌——庙宇的外观。
9. 将军——庙宇的主神之一。
10. 某郎——庙宇的主神之一。
11. 姥——尊称年老的妇女。
12. 姑——尊称已婚妇女。
13. 庭堂——庙宇的主体建筑。
14. 陛级——台阶。
15. 森拱——树木茂密的样子。
16. 萝茑——攀援植物。
17. 鸱鸮——猛禽,这里指栖息在庙宇中的鸟类。
18. 车马徒隶——前来拜神的信徒和祭品。
19. 悉归之于神——将一切不幸都归咎于神明。
20. 御灾捍患者——抵抗灾难和祸患的人。
21. 血良于生人——活着的时候更有价值。
22. 无名之土木——没有事迹的神明。
23. 弦匏——乐器,用于庙宇祭祀。
24. 粱肉——精美的食物。
25. 解民之悬——解决民众的问题。
26. 清民之暍——帮助民众度过炎热天气。
27. 顾挠脆怯——形容一些人在关键时刻退缩。
28. 颠踬窜踣——形容狼狈逃跑的样子。
29. 缨弁——官员的冠冕。
30. 斯文之孔悲——这是文人墨客深感悲痛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陆龟蒙的这首《野庙碑》,开篇点题,明确了碑的来历和含义,并以百姓的牺牲为引,表达了对无名之神庙的悲哀之情。诗人用生动鲜明的笔触描绘了庙宇的景象,形象地展现出那些穿着官服、享尽荣华富贵的人们,在关键时刻却并无德行和才能为国为民效力。这种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庙中泥胎与现实社会的荒诞,讽刺了庙中的"神"其实只是披着尊贵外衣的“土木”之人,从而深刻地抨击了那个时代的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全诗构思巧妙,富有哲理,展现了陆龟蒙独特的人文关怀和高尚的艺术品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野庙碑》是唐朝诗人陆龟蒙的一首描绘田野庙宇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唐宣宗大中末年,即公元86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陆龟蒙是一位颇有才情的文人,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在官场上有所建树。他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年代,这正是唐朝晚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真实写照。
唐朝晚期的时代背景十分复杂,一方面朝政腐朽、宦官当权,另一方面边疆战事频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环境下,陆龟蒙虽然怀有报国之志,却无奈现实残酷,只得远离红尘,寄情山水,以诗文抒发心中的忧国忧民之情。
因此,《野庙碑》不仅是对田野庙宇的描绘,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诗人在诗中通过对荒野庙宇的描绘,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对统治者无作为的愤怒。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悲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