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说送张琥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等你回京师的时候,请代我向名叫辙(苏辙)的人转达这番话,他是我的弟弟,也请把这些道理告诉他吧。
去完善
释义
辙:苏辙,字子由,苏轼的弟弟。
去完善
赏析
本文以农业生产为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治学与处世的深刻哲理。开篇描绘富人精心管理田地的情景,与普通人家因急功近利而导致土地枯竭形成鲜明对比,寓意深远。随后,作者借古人的修身之道,强调“厚积薄发”的重要性——即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才能达到真正的成熟与卓越。文章最后回归现实,苏轼以自身经历为例,劝勉友人不要急于求成,应脚踏实地、潜心学习。整篇文章语言质朴却意蕴悠长,既有理性的思辨,又有感性的关怀,堪称一篇充满智慧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熙宁年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自请外放,此时他已过而立之年。这篇赠序写于他与后辈张琥分别之际。当时士人多追求速成,渴望早达,这与苏轼的人生体悟相悖。他结合自身经历,以稼穑为喻,阐述“厚积薄发”的治学之道。文中既有对时弊的针砭,也饱含对后学的殷切期望,更寄托着自己在仕途坎坷中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