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低垂的蝉儿在吸取干净的露水, 清凉的鸣叫从稀疏的梧桐树间传出。 处在高位而声音自然悠远, 并非依靠那秋风的力量吹送。

去完善
释义
1. 垂緌:古代官帽两侧下垂的缨带,这里比喻蝉的头部。
2. 饮清露:指蝉吸食露水。
3. 流响:指蝉鸣的声音传得很远。
4. 疏桐:稀疏的梧桐树,这里指蝉栖息的地方。
5. 藉:依靠,借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描绘了蝉的形象与习性。前两句“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蝉吸食清露、在稀疏的梧桐枝上鸣叫的场景,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夏日清晨的景象。接下来的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则寓意着,由于站在高处,所以其声音传得很远,并非借助秋风的帮助。诗人以蝉喻人,暗含着身居高位的人不用借助外力也能名声远播的道理。整首诗意境幽深,寓意丰富,显示出诗人高洁的品质和独特的人生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蝉》是初唐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虞世南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645年左右,正值贞观年间。
在这段时间里,虞世南历经了隋唐交替的战乱,见识了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因此对政治稳定和民生安宁有着深深的渴望。他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目睹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深受皇上的器重。作为一位文人雅士,虞世南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灵,表达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以及对国家治理成效的赞美。
《蝉》正是表达了这种情怀:“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以蝉的高洁品质比喻自己的品格修养,以及对国家治理高度的认可。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政治抱负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