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标题包含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 虞世南出身于名门望族,少年时即以博学著称,与兄长虞世基一同拜师国学大师...查看更多
若批评不自由褒奖就没意义
去完善

译文
身居高位,声音自然能传得很远,并不是借助了秋风的力量。
若批评不自由褒奖就没意义
去完善
释义
流响:传播的声音;疏桐:枝叶稀疏的梧桐树。
若批评不自由褒奖就没意义
去完善
赏析
《蝉》这首诗前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蝉的生活状态,"垂緌饮清露"一句中,诗人巧妙地将蝉的形象与士大夫的风范相联系,用“清露”象征纯净无瑕的品格。“流响出疏桐”则进一步把蝉鸣与环境相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悠扬的氛围。 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则是诗人对自身价值和影响力的自信宣言。这里的“居高”不仅指物理位置上的高度,更隐喻作者在道德和精神层面的高度。诗人借此表达了一个观点:真正有才华的人,其影响力源自自身的实力和品质,而非外界因素的帮助。 整首诗通过对蝉的描写,反映了虞世南对于士人应具备高尚情操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己文学成就及社会地位的一种自我肯定。
若批评不自由褒奖就没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蝉》是初唐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虞世南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645年左右,正值贞观年间。 在这段时间里,虞世南历经了隋唐交替的战乱,见识了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因此对政治稳定和民生安宁有着深深的渴望。他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目睹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深受皇上的器重。作为一位文人雅士,虞世南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灵,表达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以及对国家治理成效的赞美。 《蝉》正是表达了这种情怀:“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以蝉的高洁品质比喻自己的品格修养,以及对国家治理高度的认可。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政治抱负的体现。
若批评不自由褒奖就没意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