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天问

标题包含
天问
鸿冥未判初,动静根已互。 阴阳无停机,一阖一辟户。 太虚本块气,无形何八柱。 四时自尔行,列星自尔布。 吾闻女娲氏,曾把五色补。 补处绝无痕,亦有未补处。 日无息不运,何处独阴雾。 有龙衔烛照,终日烧不住。 玉川子有言,日月作眼行。 应不外幽独,同此双眼睛。 彼何地而暗,乃假烛以明。 亦有无烛地,暗塞幽冥冥。 吾不解其故,苍苍徒具形。 试唤卢仝鬼,为我叩太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义山,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医学家。 他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享年64岁。他的父亲王洵是进士出身,曾任大理寺丞。母亲程氏则出自书香...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遥远的洪荒时代,事物还没有明确分界的时候,事物的动与静已经开始相互作用了。 阴阳的变化是无休止的,就像一扇扇门不断地开合。 太空是由无数的气块组成的,没有形状也没有支撑的支柱。 四季自然地更替,星辰自然而然地分布。 我听说女娲曾经用五彩石修补天空。 然而,有些地方却没有任何痕迹,还有一些地方仍然没有被修复。 太阳从不停止运行,但为什么有的地方总是阴暗的呢? 有一条龙一直衔着蜡烛照亮天空,可它整天燃烧却无法完全消除黑暗。 有人说过,日月是我们的眼睛。 那么在黑暗中的人也可以看到光明吗? 有些地方很暗,只能借助蜡烛的光亮。 也有些地方根本没有蜡烛,所以更加黑暗和寂静。 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只是一个苍白的解释。 试着呼唤那个叫做卢仝的诗人吧,让他去太清问个明白。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鸿冥:即洪荒时代,也指天空高远之处。 2. 判初:指划分天地之时。 3. 动静根已互:指动静之理是万物生成的根本。 4. 无停机:指阴阳变化永无止息。 5. 一阖一辟户:指天地间阴阳的互动。 6. 太虚:即太空。 7. 块气:指宇宙的本体。 8. 无形何八柱:指没有具体的形状,哪有八个支撑天的柱子。 9. 女娲氏:中国神话中的女神,据说她曾炼石补天。 10. 五色补:用五种颜色的石头修补天的裂缝。 11. 日无息不运:指太阳不停地运行。 12. 独阴雾:指阴暗的天气。 13. 有龙衔烛照:指有龙衔着蜡烛照亮黑暗。 14. 玉川子:卢仝,唐代诗人,他曾在诗中描述过这种场景。 15. 双眼睛:指日月。 16. 彼何地而暗:指有些地方昏暗。 17. 乃假烛以明:需要借助烛光来照明。 18. 暗塞幽冥冥:指非常黑暗的地方。 19. 不解其故:不理解其中的原因。 20. 苍苍:指苍天。 21. 徒具形:只是表面现象。 22. 叩太清:向天上的神明请教问题。
去完善
赏析
《天问》是南宋诗人王义山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提出一系列关于宇宙、自然和神话的问题,表达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联“鸿冥未判初,动静根已互”,诗人以鸿冥(天地未分之时)为起点,探讨了动与静、生与灭的根源。这一提问显示出诗人对宇宙起源的好奇心。 颔联“阴阳无停机,一阖一辟户”,诗人探讨了阴阳二气的运动规律,认为它们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体现了道家哲学中的“道生一,一生二”的思想。 颈联“太虚本块气,无形何八柱”,诗人提出了太虚(天空)的本质问题,质疑八柱(古人认为支撑天地的八根柱子)的存在。这里表现出诗人对宇宙本质的探寻。 接下来,诗人在四五两联中探讨了四季更替、星辰分布等现象,进一步拓宽了思考的范围。 随后,诗人提及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但对此提出了质疑:既然补天已经完成,为什么还会有未补之处?同时,诗人对于太阳每天升起落下的问题也产生了疑问,由此引出了传说中的龙衔烛照亮阴暗之处的情景。 在六七两联中,诗人引用了卢仝的诗句,认为日月如同人的双眼,共同观察着宇宙的黑暗与光明。这里的“双眼睛”既指日月之光,又寓含着诗人对于观察宇宙的眼光和智慧。 尾联“吾不解其故,苍苍徒具形。试唤卢仝鬼,为我叩太清”,诗人承认了自己无法理解宇宙的奥秘,于是呼唤卢仝的灵魂来帮助自己解答这些问题。整首诗以这个问题作为结束,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问》是唐代诗人王义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贞元年间(785-805年),这一时期唐朝国势逐渐衰弱,内外交困,社会矛盾尖锐。 在这个特殊时期,王义山的人生际遇颇有些坎坷。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因直言敢谏,遭权臣排挤而被贬。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现实有较深刻的认识,对国家命运有着深深的忧虑。 在唐贞元年间,整个时代背景充满了动荡和不安。边疆战事不断,国内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在这种环境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反思现实,寻求变革之道。王义山便是其中之一,他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对国家的担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