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偈五十三首 其二

标题包含
偈五十三首 其二
平旦清晨五月一,吹起少林无孔笛。 十方沙界坦然平,大地山河印印出。 二祖曾不往西天,达磨曾不到梁国。 大家共贺太平歌,摩诃般若波罗蜜。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五月初一的清晨时分,吹起了少林寺的无孔笛。 四面八方的世界都变得平静安宁,大地的山河都显得清晰分明。 二祖慧可并没有前往西方的天堂,达摩祖师也没有来到梁国。 让我们共同庆祝和平之歌,如同摩诃般若波罗蜜般无边无际的智慧。
去完善
释义
1. 平旦:指黎明时分,即清晨日出之前。 2. 五月一:五月初一,这里可能指的是佛教的文殊菩萨圣诞日。 3. 少林:指中国河南省登封市的嵩山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禅宗祖庭。 4. 无孔笛:指无孔之竹,比喻达摩传禅的宗旨,不受任何限制,超脱一切。 5. 十方沙界:佛教用语,指无穷无尽的世界。 6. 坦然平:形容一切事物均等对待,毫无分别之心。 7. 大地山河:泛指自然界的一切景象。 8. 印印出:用印章印出的意思,比喻永恒不变的真理。 9. 二祖:指禅宗第二祖慧可大师。 10. 西天:佛教用语,指印度。 11. 达磨:指禅宗创始人菩提达摩。 12. 梁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 13. 大家:指众人。 14. 摩诃般若波罗蜜:佛教用语,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偈五十三首·其二》是宋僧释克勤的一首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平旦、清晨等自然景象为引子,通过比喻的手法描述了禅宗修行中“悟”的重要性和自性本具的智慧。 首句“平旦清晨五月一”,平旦意为黎明时分,即清晨之时,“五月一”在这里应该是指初夏的早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这句诗句传达出的是一种宁静、和谐的气氛,以及生命力的蓬勃。 次句“吹起少林无孔笛”,用无孔笛来形容少林寺的钟声,意味着声音并非从任何特定的方向传来,而是遍布十方沙界,代表着佛法的无形无相和无所不在。这样的说法表达出了禅宗追求的无我境界和对法性的理解。 第三句“十方沙界坦然平”,这里的“十方沙界”是对宇宙空间的泛指,意指整个空间都是平坦的,没有高低起伏,象征着心境的平静与安详。而“坦然平”则强调了这种境界的稳固与持久。 第四句“大地山河印印出”,表明无论是大地还是山河,都在这平坦的空间里呈现出它们的本来面貌,如同印记一般清晰明了。诗人以此表达了对世界本质的认知:万物的存在皆源于其自性,而自性的显现则是自然而然的。 接下来的第五句“二祖曾不往西天”,提到禅宗二祖慧可并没有去西方极乐世界,暗含禅宗强调的自性觉悟,不需要向外求索,只需向内寻找即可。接着第六句“达磨曾不到梁国”,达摩祖师也没有来到梁国,这是因为禅宗认为,真正的禅宗精神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只要有信心有毅力,便能在生活中证得菩提。 最后两句“大家共贺太平歌,摩诃般若波罗蜜”,诗人以“太平歌”来表达对世界和平、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祝愿。同时,他也指出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需要领悟摩诃般若波罗蜜(大乘智慧)的真谛,并以此为指南,在生活中实践佛教的慈悲和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五十三首 其二》是南宋高僧释克勤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169年。释克勤(1063-1135),俗姓彭,法号释克勤,字无畏,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著名禅宗大师,也是中国禅宗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在公元1169年,释克勤正处于他人生的后期阶段,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了禅宗的重要传人,并且在文学、哲学和宗教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在禅宗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释克勤,心境平静,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悟。 在公元1169年,中国正处于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时期。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分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释克勤作为禅宗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禅宗的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