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小重山

标题包含
小重山
养得儿男百不中。 年年随举子,踏春风。 寿觞庭院燕泥融。 将雏处、长是半西东。 移孝便为忠。 儿行虽在远,母心同。 若将一念答天公。 归来拜,也胜橘双红。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魏了翁(1178年-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他出生于四川蒲江,是南宋中叶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 魏了翁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博学多才而闻名乡里。他在科举考试中...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培养儿子,却一百个都不满意。 每年随着科举考试的热潮,步入春天的气氛中。 在祝寿的酒席上,庭院里的燕子正在筑巢繁衍后代。 照顾孩子的地方,常常是在东西两边奔波。 尽孝的同时,也是一种忠诚。 孩子虽然离家很远,但母亲的心始终牵挂着他们。 如果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天地。 回归故里祭拜祖先,也胜过拥有橘红色的双亲。
去完善
释义
1. 儿男:指男孩子或男儿,这里指儿子的丈夫和儿子们。 2. 百不中:形容一事无成、毫无成就的境地。这里指儿子们在各种考试中均未能取得好成绩。 3. 随举子:跟随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这里指陪伴儿子们参加考试的家人。 4. 寿觞:祝寿的酒杯。这里指庆祝母亲生日的宴席。 5. 燕泥融:燕子筑巢的季节,这里指春天。 6. 将雏:哺育幼鸟,这里指照顾儿女们。 7. 西东:指远方,这里指儿子们离家求学的地方。 8. 移孝便为忠:孝顺父母之心自然演变为对国家尽忠。这是魏了翁勉励儿子要尽孝尽忠的名言。 9. 天公:指上天的神明。 10. 橘双红:指献给母亲的礼物,此处用桔子象征孝道与爱心。
去完善
赏析
《小重山》是一首描绘母亲挂念离家求学的儿子的诗词。诗人以母亲的视角来表达对儿子的爱与期待。全诗共八句,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句):“养得儿男百不中。年年随举子,踏春风。” 这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期望和付出。为了供儿子读书,母亲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儿子却未能如愿考取功名,令她感到失望。然而她仍然坚定地支持儿子每年跟随其他考生去赴考,如同春风吹拂大地,带来生机。 第二部分(第三至五句):“寿觞庭院燕泥融。将雏处、长是半西东。” 这一部分描述了春天的景象和家庭氛围。在这美好的时节里,家中的燕子和庭院里的泥土都焕发出生机。而燕子将雏处,全家团聚的欢乐时光却总是伴随着离别的不舍。这里“半西东”指的是家人分隔两地,一半在远方求学,一半在家中牵挂。 第三部分(第六至七句):“移孝便为忠。儿行虽在远,母心同。” 诗人通过阐述孝道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敬意。他认为尽孝也就是对国家尽忠,无论儿子身处何地,母子之间的情感都是相通的。这句话突显了母爱的伟大,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家国情怀。 第四部分(最后一句):“若将一念答天公。归来拜,也胜橘双红。” 最后诗人表达了一种朴素的心愿:如果儿子能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回报天地神明,即使不能成为举世闻名的贤才,那么回到家中向母亲叩拜,也会胜过那些功成名就的人。这反映了诗人珍视亲情及朴实生活的价值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小重山》是南宋诗人魏了翁的一首词。这首词大约创作于公元1230年左右,也就是南宋理宗时期。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县(今四川蒲江)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理学家、政治家。 在魏了翁创作这首词的时候,南宋正处于金、蒙两国南北对峙的时期。当时的政治氛围十分压抑,朝政腐败,百姓疾苦。在这种背景下,魏了翁深感忧虑,他希望国家能够有所作为,抵御外侮,实现民族复兴。然而,他的理想并未得到实现,这也使得他在这个时期的词作充满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首《小重山》中,魏了翁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他用“晴川”、“燕子楼”等意象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传达出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信念。这首词不仅反映了魏了翁个人的心境,也展现了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共同心态,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人文内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