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敦素坐诵公衮乌臼树绝句叹爱不已其诗云三年逐客弄湘流华气遮栏两鬓秋秪有荒寒江上树尚成诗句聚眉头成此寄之

标题包含
敦素坐诵公衮乌臼树绝句叹爱不已其诗云三年逐客弄湘流华气遮栏两鬓秋秪有荒寒江上树尚成诗句聚眉头成此寄之
我不识公衮,时时见醉墨。 爱其吐词气,人品极英特。 君看句中眼,秀却天下白。 前辈风流尽,尚复余此客。 世议隘不容,道山归未得。 三年谪湘楚,妙语敌山色。 归来大江南,声价长籍籍。 我亦不覊人,梦境聊戏剧。 要当径寻君,已办登山屐。 想见一秃翁,攫攘吾辈侧。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德洪(1071-1128),俗姓陈,字觉范,自号寂照居士,又号十方。北宋时期著名诗僧、书画家。 释德洪出生于浙江余杭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没有见过您(指诗人张镃)的风采,但常常看到您的豪放墨宝。 欣赏您的诗作气质,您的品格极为出众独特。 您看诗句中的字眼,它秀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 前人的风流浪迹已经逝去,而您依然屹立其中。 世间的评价狭隘得不包容您,在学术殿堂上您还没有找到归宿。 被贬谪到湘江和楚国近三年,美妙的话语与群山媲美。 回到繁华的大江南岸,名声价值持续增长。 我也是不拘小节的人,偶尔在梦境中寻找娱乐。 想要直接去拜访您,已经准备好登山的鞋子。 想象着与您相见的那一天,我们热烈地讨论诗歌。
去完善
释义
我不识公衮,时时见醉墨。 【“公衮”是个人名】 爱其吐词气,人品极英特。 【"吐词气"指文笔与才情;"英特"表示杰出、独特】 君看句中眼,秀却天下白。 【"句中眼"指的是诗句中的精彩之处或主题;"秀却天下白"用形容植物生长繁茂遮住阳光来比喻诗人的才情横溢】 前辈风流尽,尚复余此客。 【"前辈风流"指往日的优秀文人;"尚复余此客"表示尚有这位诗人在】 世议隘不容,道山归未得。 【"世议隘不容"是指社会舆论狭隘而不接受诗人;"道山"是指文人士大夫追求的道德高境;"归未得"意为未能实现这一境界】 三年谪湘楚,妙语敌山色。 【"谪湘楚"指被贬至湖南地区;"妙语敌山色"是说诗人的佳句足以与大自然的美景媲美】 归来大江南,声价长籍籍。 【"大江南"指南方的广大地区;"声价长籍籍"意思是名声日益增长并广泛流传】 我亦不覊人,梦境聊戏剧。 【"不覊人"指不受束缚的人;"梦境聊戏剧"指以诗寄托理想,暂时忘记现实困扰】 要当径寻君,已办登山屐。 【"径寻君"是说要直接去找这位诗人;"登山屐"是用于登山的鞋子】 想见一秃翁,攫攘吾辈侧。 【"秃翁"是对诗人的敬称;"攫攘吾辈侧"指诗人聚集着众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敦素坐诵公衮乌臼树绝句叹爱不已其诗云三年逐客弄湘流华气遮栏两鬓秋秪有荒寒江上树尚成诗句聚眉头成此寄之”,诗人以酒助兴,抒发自己对公衮的欣赏和敬仰之情。 首联描述作者对公衮的了解程度,尽管不是很熟悉,但经常会看到他的墨宝。这里,“醉墨”既体现了公衮才华横溢,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潇洒不羁的风度。 颔联赞美公衮的人品和诗歌气质,他吐词清丽,且非常英特不凡。通过“君看句中眼,秀却天下白”,表达了诗人对他诗歌中犀利、独到的眼光,以及超凡脱俗的才情的赞赏。 颈联感慨老一辈的才情虽然已经逝去,但公衮仍然继承着他们的遗风。其中“世议隘不容,道山归未得”两句,传达出诗人对世俗偏见的不满和对公衮怀才不遇的同情。 接下来,通过“三年谪湘楚,妙语敌山色”描绘了公衮在贬谪期间依然能够创作出优美的诗句,展示了他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而后,诗人表示,虽然公衮曾遭贬谪,但他回归江南之后,声名依旧显赫。这也表现出了诗人对公衮才情的认可和尊崇。 紧接着,诗人用“我亦不覉人,梦境聊戏剧”表达了自己的超脱态度,他以梦境为戏,调侃自己的不拘小节。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要与公衮交游的愿望,已经准备好了登山屐,准备去寻找这位卓越的诗人。 最后,诗人想象见面时的情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他们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共同探讨文学,分享彼此的人生经历。这首诗意境深邃,结构紧凑,既有对友人的深切缅怀,也有对自己人生态度的清醒认识,堪称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敦素坐诵公衮乌臼树绝句叹爱不已其诗云三年逐客弄湘流华气遮栏两鬓秋秪有荒寒江上树尚成诗句聚眉头成此寄之》是宋代诗人释德洪的作品。 释德洪生活在南宋时期,他本名彭汝砺,字器资,因禅法机缘,改名德洪。他在诗歌方面表现出众,特别是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为主题的作品。 在本诗中,“三年逐客弄湘流”表达了作者被流放的苦楚,结合其生平可知,释德洪曾因各种原因受朝廷排斥,他曾一度被放逐至湖南一带,过着飘零不定的日子。因此,这句诗句概括了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遭遇。 “华气遮栏两鬓秋”则是表达了他对自己老去的忧虑和对年华消逝的无奈。 此外,释德洪生活的时代,正值南宋中期,国家内外压力巨大,战争频繁。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普遍感到生活的不易与世事的无常。因此,他的这首诗歌也反映了当时民间的普遍情绪和心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