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答李翊书

标题包含
答李翊书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查看更多
是真心爱吃不爱胖
去完善

译文
向我请教的人很多,想到你的言辞并不着眼于私利,姑且为你写下这些话。韩愈敬上。
是真心爱吃不爱胖
去完善
释义
汩汩(gǔ gǔ):形容水流涌出的样子,这里比喻灵感源源不断。
是真心爱吃不爱胖
去完善
赏析
本文是一篇充满哲理与教诲意味的散文,展现了韩愈作为一代文宗的深刻思想与艺术造诣。全文结构严谨,逻辑缜密,层层递进地论述了“立言”的重要性及其背后所需的道德修养。 开篇以李翊的谦逊提问引入主题,表明作者愿意倾囊相授的态度,同时提出“道德”高于“文章”的观点,奠定了全篇的思想基调。接着,韩愈围绕“立言”展开具体讨论,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志向——一种是为了超越他人获取名声,另一种则是为了追随古人的精神高度。他明确指出,后者需要长期积累、远离功利诱惑,唯有厚植根基才能成就辉煌。 随后,韩愈结合自身经历,详细描述了自己在文学道路上的艰辛探索过程。从最初严格挑选阅读材料,到后来克服外界评价的影响,再到最终形成独立风格,这一段叙述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学习路径。特别是关于“气”与“言”的关系的阐述,更是揭示了文学创作中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的美学规律。 结尾部分,韩愈进一步升华主题,将个人的文学实践提升至更高的道德层面。他强调君子应当超越工具化的存在,无论境遇如何变化,都应坚持传播真理、启迪后世。这种胸怀天下的责任感,使得整篇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总体而言,这篇文章不仅是韩愈对李翊的谆谆教导,也是他对整个时代文风的一种反思与呼吁。它以朴实的语言传递了深邃的思想,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位学者的成长轨迹,堪称中国古典散文中的佳作。
是真心爱吃不爱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韩愈三十四岁,在京师长安任职。此时的韩愈虽尚未达到后来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显赫文名,但已在文坛崭露头角。这篇《答李翊书》是韩愈回复青年学子李翊的信件,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道德修养以及为人处世的深刻思考。当时古文运动方兴未艾,韩愈以复兴儒学和改革文风为己任,他针对李翊提出的“立言”问题,结合自身多年治学经验,阐述了文章写作与人格修养的关系,强调“养根俟实”,主张通过深厚的积累达到自然流露的境界。这封信不仅是韩愈个人文学理念的集中表达,也是古文运动理论的重要文献。
是真心爱吃不爱胖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