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走在山间的情景,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诗中表达了诗人在山间行走时的所见所闻,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1. 诗句“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喜爱和欣赏,认为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自己的心境。群山高低起伏,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2. 诗句“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这两句诗描述了诗人走在山间的小路上,看到周围的景色不断变化,感叹美好的山峰无处不在,同时也在幽静的小径上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3. 诗句“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这两句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霜白满地,熊爬上树躲避寒冷;林间空旷,鹿在溪边饮水。这些画面展示了自然界生物在秋天的生活习性。
4. 诗句“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最后两句诗表明,虽然周围的山峦连绵不绝,但诗人还是无法找到人的踪迹。突然,远处传来一声鸡叫,这才知道还有人居住在这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鲁山:即河南省平顶山市的鲁山县。
2. 适:恰好。
3. 野情:山野之情。
4. 惬:舒适。
5. 高复低:形容山峰高低起伏。
6. 好峰:美丽的山峰。
7. 随处改:随着地方变化而变化。
8. 幽径:僻静的小路。
9. 独行:独自行走。
10. 迷:迷失方向。
11. 霜落:下霜。
12. 熊升树:熊爬到树上。
13. 林空:树林空旷。
14. 鹿饮溪:鹿在溪边饮水。
15. 何许:何处。
16. 云外:天空之外。

去完善
赏析
《鲁山山行》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野之间漫步所见的自然景色。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中,诗人以开阔的视野展现出千山的起伏变化,表现出了自己与山野环境的契合之情。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则描绘了山中景色随着行走路线的改变而不断变幻,凸显了诗人独行的孤寂和探求之情。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是诗歌的高潮部分,通过描述霜落后熊爬上树、鹿在溪流边饮水这些生动的场景,进一步展现山中的幽深和宁静。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则传达出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人间仙境的追求。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追求隐逸生活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鲁山山行》是北宋文学家、诗人梅尧臣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60-1127年的北宋时期。
在这一时期,梅尧臣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他年轻时曾在朝为官,但因直言不讳而受到排挤,被迫辞官回乡。在故乡的岁月里,他游历山水,观察自然,创作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鲁山山行》便是其中之一。
与此同时,北宋时期的社会政治氛围对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士大夫阶层崇尚文学、艺术,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教化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梅尧臣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力求通过文字传达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鲁山山行》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诗人通过对鲁山山行的描绘,表达了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的淡泊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