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偈五首 其三

标题包含
偈五首 其三
通身是口,说得一半。 通身是眼,用得一橛。 用不到处说有余,说不到处用无尽。 所以道,当用无说,当说无用。 用说同时,用说不同时。 诸人若也拟议,西峰在你脚底。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通身是口,说得一半": 意思是全身上下都是嘴巴,但只能说一半的话。这句诗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出想要表达完整的意思是非常困难的。"通身"是全身的意思。 2. "通身是眼,用得一橛": 意思为全身都是眼睛,但实际上只能用到一部分。这里同样用了夸张手法,意指眼睛虽多,但看到的事物却是有限的。"一橛"意为一段、一部分。 3. "用不到处说有余,说不到处用无尽": 这两句意思是,无法完全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地方,可能还有更多的含义;而表达不完的地方,应用无尽的思想去理解。 4. "当用无说,当说无用": 这句是说,有时应该沉默不语,而不是把所有想法都说出来;有时又该敞开心扉,无惧言语的表达。这两者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5. "用说同时,用说不同时": 这句表达了在适当的时候既要说又要用,有时却说比做重要,有时做比说重要,需因时因地决定。 6. "诸人若也拟议,西峰在你脚底": 如果你们想讨论这个问题,那西边的山峰已经在你们的脚下。这是诗人以设问的方式结束这首诗,寓意要跳出思维的局限,寻找新的理解和看法。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五首·其三》是一首禅诗,以通俗的言语揭示了禅宗思想中“说”与“用”的微妙关系。诗人从“通身是口,说得一半”开篇,强调人的口舌之力有限,只能表达出一部分真实;接着通过“通身是眼,用得一橛”阐明视觉虽宽广,但依然无法涵盖全面的真实。这两句诗句传达了世间万象和真理无限,人类认知有限的观念。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提出“用不到处说有余,说不到处用无尽”的观点,表明语言表达和实际行动虽然有限制,但在这种限制之外却蕴含着无尽的潜力。诗人试图传达:人们在谈论世界的时候,世界在别处展示;而在人们践行事物的时候,事物又在别口中阐释。通过这种对话语和行动关系的探讨,诗人突显了禅宗中倡导的行动胜于言词的思想。 紧接着,诗人指出:“所以道,当用无说,当说无用。用说同时,用说不同时。”这句话暗示行动与话语之间存在着既紧密又疏离的关系,有时言语有助于付诸实践,有时沉默反而是更深刻的领悟。这让读者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平衡言行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达到一个更加和谐的状态。 最后,诗人以一句“诸人若也拟议,西峰在你脚底”结束全诗,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里的“西峰”可以理解为心灵的至高境界或禅修者所追求的理想境地,象征着修行的道路。诗人寄语读者不要纠结于语言和行动之间的关系,而是要勇敢地去实践,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总之,这首诗充满了禅宗的智慧,引导人们认识到真理的无尽性和个体修行的重要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五首·其三》是南宋诗人释道行的一首禅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在这首诗中,诗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了禅宗的哲理思想,强调内心修养和对生活的达观态度。 在创作这首诗时,释道行正值中年,他一生历经沧桑,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晚年再入空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释道行深感众生之苦,故而寄情于诗歌创作,表达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这首诗中,释道行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景物,如“松竹梅菊”等,来传达禅宗的哲理思想,强调内心的修养和生活的达观态度。这种思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启示人们在苦难的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寻求心灵的安宁和解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