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临清楼

标题包含
临清楼
楼影斜侵贺鉴湖,月随天远极苍梧。 青山不受秦封禅,白鸟犹惊越霸图。 烟带夕阳笼野树,雨生春涨没平芜。 好诗都在栏干上,最喜红尘一点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行海,俗名李行海,字宗源,号雪堂,法号释行海。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僧,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宋宁宗、宋理宗时期(约1195-1264年)。 释行海出生于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今浙江省临海市)的一个...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楼房的影子歪斜地侵入到了美丽的鉴湖,月亮伴随着天空高远直至苍梧山。绿色的青山并未受到秦朝的封禅影响,白色的水鸟依然害怕战国时期的霸主。烟雾带着夕阳笼罩了田野间的树木,春雨滋润使得地面上涨满了水。许多好的诗篇都在楼阁的栏杆上流传,最喜欢的是红尘中的一片静谧之地。
去完善
释义
1. 临清楼:位于浙江绍兴一带的古建筑,为诗人的创作地点。 2. 斜侵:表示楼的影子在湖面上形成倾斜的倒影。 3. 贺鉴湖:指贺铸所写《青玉案·横塘路》中的横塘路。 4. 月随天远:月光跟随天空拓展至远方。 5. 极苍梧:形容月色与遥远的地方相连接。 6. 青山不受秦封禅:指秦汉时期的封禅仪式没有影响到这片青山绿水。 7. 白鸟犹惊越霸图:指越国称霸时的往事令白鸟都感到震惊。 8. 烟带夕阳:烟雾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景象。 9. 野树:田野间的小树林。 10. 雨生春涨:春天雨水滋润使得水位上涨。 11. 平芜:平坦的草地。 12. 好诗都在栏干上:表明诗人写诗的主题都在眼前的事物上。 13. 最喜红尘一点无:描述作者喜欢这种清静的环境,远离城市的喧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登临临清楼时的所见所思。诗人巧妙地将楼影、月光、青山、白鸟等自然景观融入其中,同时结合历史的维度,赋予了这首诗深邃的内涵。 首联描绘了楼影斜照在贺鉴湖中的景象,月色映衬出天空的辽远,与远方的苍梧形成呼应。这里的“斜侵”和“远极”不仅描绘了空间的辽阔,更表现出诗人立足高楼俯瞰四周的壮阔视角。 颔联借景抒怀,通过青山和白鸟这两个象征性意象,寓意了自然界并非人为之力所能影响。诗人在这里提到“不受秦封禅”和“犹惊越霸图”,暗含着对历史荣辱的反思,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颈联转向对人间风景的描绘,落日的余晖和春雨后的春涨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笼野树”和“没平芜”形象地描述了云烟和雨水交织的景象,流露出浓厚的诗意。 尾联则以感慨作结,诗人认为优秀的诗篇皆源于生活之美,而在繁华世界中能品味这宁静的美好,无疑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临清楼》是南宋诗人释行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临江高楼上远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先,从创作时间来看,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在宋代,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寄情山水,抒发自己的情怀。释行海作为一位僧人,也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他的诗作往往充满了哲理和人生感慨。 其次,关于作者的人生际遇,释行海在南宋时期游历四方,曾到过许多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阅历。这些经历使他对自然和人生产生了深刻的感悟,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临清楼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时期,由于金兵南下,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释行海的诗歌创作也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佛教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僧侣们在传播佛教教义的同时,也通过诗歌等形式反映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