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夏雨

标题包含
夏雨
何处发天涯,风雷一道赊。去声随地急,残势傍楼斜。 透树垂红叶,沾尘带落花。潇湘无限思,闲看下蒹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能,字大拙,唐朝著名诗人。他的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唐宪宗至唐宣宗时期(公元805-859年)。 薛能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吏任上表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哪里是天涯的起点,风雷在远处缥缈。声音随着地势增强,余威依傍高楼渐渐减弱。枫叶挂在树上,红色格外醒目,散落的花瓣沾染着尘土。这无尽的思绪啊,只能借助湘妃竹来寄托。
去完善
释义
1. 天涯:天边的意思,指很远的地方。 2. 风雷:形容风雨交加的声音。 3. 赊:遥远。 4. 去声:古代汉语的四个声调之一,今音中读第四声的字在当时多属于去声。 5. 残势:败退的形势。 6. 傍:靠近。 7. 透树:穿过树林。 8. 蒹葭:蒹是指没长穗的荻;葭是指初生的芦苇。 9. 潇湘:湖南零陵地区潇水和湘水合流之处。 10. 闲看:随便观看。
去完善
赏析
《夏雨》是唐代诗人薛能的一首描绘夏雨的诗歌。诗中通过对夏雨的声音、形态和景色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感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何处发天涯,风雷一道赊”,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开篇,引发读者思考夏雨的源头。同时,“风雷”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夏雨的威力和气势,突出了夏雨的独特韵味。 颔联“去声随地急,残势傍楼斜”,通过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夏雨的动态变化。一方面,“去声随地急”表现了夏雨迅速洒落大地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残势傍楼斜”则展示了夏雨过后,残留的雨势在楼宇间流淌的景象,展现了夏雨的多情和细腻。 颈联“透树垂红叶,沾尘带落花”,从微观的角度描绘了夏雨与自然的交融。透过树叶倾泻而下的雨水,使得树叶显得更加鲜艳;而落在尘埃上的雨水,又带着花瓣的痕迹,展示了夏雨与花朵的浪漫邂逅。这两句诗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的赞美。 尾联“潇湘无限思,闲看下蒹葭”,诗人将思绪引向远方,表达了自己面对夏雨的无限遐想。在这里,“潇湘”是一个象征,代表诗人内心的思绪与情感;而“蒹葭”则代表了诗人宁静的心境。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总的来说,《夏雨》这首诗歌通过对夏雨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感慨。诗人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绘,使得诗歌的画面感极强,意境深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薛能在唐朝晚期活跃,他的生卒年并无确凿记录,大致生活于805年至867年间。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晚唐,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民生疾苦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然而,作为诗人,薛能却在这个时代坚守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创作出许多优美的诗篇。 《夏雨》这首诗是薛能的代表作之一,生动描绘了夏季降雨时的景象。薛能在诗中以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大自然的美妙变幻。然而,我们也能从这首诗的背后感受到薛能所处时代的苍凉与无奈。在那个时代,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诗人却只能将满腔忧国忧民之情寄托在诗歌之中,以寻求心灵的慰藉。 总的来说,《夏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挑战的时代,既有自然的美好,也有社会的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下,薛能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对生活的感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