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何宣仲
同年进士同坛僧,暂联戢戢如浮萍。
一从仕版秪事役,往往牢落如明星。
假能作意笃恩好,言语不过时芳馨。
死生贵贱两乖角,黄钟可扣非柔莛。
吾见何子取路别,秋霜皦日看鸿冥。
一言意合即定分,咄嗟洞见无留停。
慈亲八十髪黄素,稚子三岁眸青荧。
此翁贫苦不敢叹,意欲欢笑娯亲庭。
往年我官南武郡,士有林子家伶俜。
一儿得官走上国,投铨中品书安宁。
忽去病死不得返,我亦愤泣伤飘零。
徐言中表有贤丈,已收旅骨依林坰。
是年我归再通讯,冬日已照尧阶蓂。
书中报我方急扰,我意官下非常经。
鄱阳胡子遽客死,此翁立为营辎軿。
我时方卧生叹息,不觉洒泪沾床屏。
恩宜先施士固有,德不期报人谁听。
贫犹务德幸今见,死不背义闻前铭。
又思此翁乃常履,盛誉未足滋芳名。
有如此翁空试用,慕附始见真膻腥。
一官未用念乡里,九鼎自合尊朝廷。
行看謦欬立事业,下邦震动如雷霆。
淮田野人分屏置,双鬓不复当年青。
干愁道路阻会面,恨酒不醉嗟长醒。
短书一纸说情状,安得模写无余形。
何如未决待清暑,尚期一醉同壶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同时进入仕途的人们和同行者们, 如同暂时聚集的浮萍.
自从步入官场专心公务,生活常常孤独如明星。
假如他们真心相交深厚友情,日常对话也不会过时芬芳。
生死贵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就像扣击黄钟的声音不是由软草发出的。
我看到何子选择了另一条路,在秋日的天空中振翅高飞。
只需一句话便可知心,快速决定毫无犹豫。
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以及才三岁的眼睛明亮的孩子。
他虽贫困却不敢抱怨,只想逗家人笑让亲人开心。
过去我在南武郡做官,听说有个叫林的士人家中困苦。
一个儿子得到了官职去了京城,他的书简写着安宁二字。
突然间他因病去世无法返回,我也为此悲伤不已。
后来听说他有一位贤明的岳父,已经为他收尸并安置在山林里。
那年我回乡再次与他联系,冬日的阳光照在尧阶上。
他在信中说情况紧急需要帮助,我觉得这不是寻常的事情。
后来得知鄱阳胡先生突然过世,这位老人立刻为他安排后事。
我当时躺在床上叹气,不知不觉泪水沾湿了床榻。
恩情应当优先给予有才能的人,道德不需要期待回报来证明。
虽然贫穷但仍追求德行,死去也不违背道义。
我又想到这位老人是一直走在正道的人,他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赞誉。
如果有像他这样的人白白努力,那么我们追求真实的初衷就被玷污了。
他还没真正发挥自己的能力,仍想着故乡和家人。
我们期待着他的成就如雷霆震撼大地,因为他是那样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田野里的农民也将他当作典范,但他们的头发不再如昔日般青葱。
无奈道路阻隔我们无法相见,只能遗憾无法共同饮酒至醉。
这一封信记录了我们之间的情况,希望它能完整地传达我们的感情。
也许夏天来临的时候我们会再见一面,期待那时我们可以一同痛饮。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王洋写给朋友何宣仲的一封寄词,以描述二人之间的友谊为主,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于仕宦生涯的无奈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诗人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情感真挚而强烈。首联描绘了作者和何宣仲的相似经历,以浮萍比喻短暂的功名。接下来的几句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以及对何宣仲的深厚感情。然后,诗人详细描写了何宣仲的家庭生活和困境,并表达了对他孝道的赞赏。最后,作者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对自己事业的追求,通过描绘宏大的场景展现出来。整首诗层次分明,主题明确,语言质朴,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何宣仲》是南宋诗人王洋的一首寄怀诗,创作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在这首诗中,王洋抒发了对友人何宣仲的思念之情以及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王洋生于北宋末年,家境贫寒,自幼勤奋好学。他曾在北宋末年举进士,后因金兵南下,中原沦陷,回到家乡。南宋建立后,他再度出仕,历任地方官职。在乾道年间,他曾任左朝散郎、尚书省都官员外郎等职。
在这段时间里,王洋与何宣仲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何宣仲是当时的一位著名文人,他与王洋一样,都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感到忧虑。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时事,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在诗中,王洋表达了对何宣仲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认为自己虽然身在京城,但心却牵挂着远在天涯的何宣仲。这种情感体现了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深厚友谊。此外,诗中还反映了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以及对北方失地的痛心疾首。这些都与他们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