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寻羽客不遇
杖蔾寻隐迹,重叠过林泉。
花暖幽禽语,堂空瑞兽眠。
涧松寒有韵,茶灶冷无烟。
知在何峰顶,高谈会列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执杖探索隐匿的踪迹,穿过层层树林和清泉。
花香温暖,幽静之处鸟儿轻语,空旷的大堂里瑞兽安然入睡。
山涧中的松树挺拔,严寒之中更显韵味,茶炉已冷,不见炊烟。
我已知自己身在何处,山峰之巅,与仙人畅谈的时光即将开启。
去完善
释义
杖蔾:指手杖与蔾(lí, 一种草本植物)结合而成的简易拐杖,象征隐居生活。
隐迹:此处指隐士的居处。
花暖:形容春日花开温暖景象。
幽禽:即隐居之地的鸟儿。
堂空:山中的房屋空空无人的景象。
瑞兽:吉祥的神兽。
涧松:山谷间生长的松树。
茶灶:煮茶的炉灶。
无烟:表示无人煮茶,表现作者寻找的隐者不在。
何峰顶:哪座山峰之上,意指作者的追寻对象所在的地方。
高谈:高尚的言论或志趣。
列仙: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群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隐士的情景以及山中美丽的景色。诗人拄着藜杖,穿越重重树林和清泉去寻找隐士的身影,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作者不畏艰辛的决心。在寻觅过程中,诗人欣赏到了各种自然景观:温暖的花儿吸引着幽禽啼鸣,空旷的殿堂里瑞兽安详地睡眠,山涧中的松树显得苍翠有力,茶灶已经冷却没有炊烟。通过这一系列细腻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寻觅过程中的所见所感,体现出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最后两句“知在何峰顶,高谈会列仙”表达了诗人对隐士行踪的神秘感和向往之情。虽然未能找到隐士,但诗人相信他一定在某座山峰之巅与仙人谈论着世间之事。这一想象使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也反映出诗人对超脱尘世、享受自然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寻羽客不遇》是宋代僧人释智圆的一首抒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的北宋时期。在宋仁宗统治期间,释智圆因儒家士大夫的尊儒排佛思想,备受压迫,开始转向佛教禅宗研究,生活孤独、沉郁。
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入自然,体悟人生。受到禅宗修行方式的影响,他开始用诗歌表达内心的感慨和思索。该诗描绘了诗人寻访山中隐士而不得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在纷繁复杂的尘世生活中寻求精神寄托而不可得的无奈与惆怅。这首诗反映了释智圆在那一历史时期的深切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