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送出闽
老人入我闽中居,如山有玉渊有珠。
老人一日出山去,崖不自灵渊亦枯。
我问天冠千眷属,如何不留老尊宿。
飞鸾水急海天横,一道清辉照四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有一位长者在我所居住的福建地区生活,他就像山中藏玉、渊底有珠一样宝贵。
有一天这位长者离开山区,山崖顿时失去了灵气,深渊也似乎变得干枯。
我询问天地间的众多生灵,为什么不能让这位年长的尊者继续留在这里呢?
在飞鸾江的湍急水流和辽阔的天际之间,一道清澈的光辉照耀着四明的山川。
去完善
释义
《又送出闽》:是宋代释慧空的诗作,写于送别一位在山中的老人时。
1. 闽中居:福建地区的居住地。
2. 如山有玉渊有珠:意指山中藏有宝贝,比喻老人有才学。
3. 老人一日出山去:喻示老人离去。
4. 崖不自灵渊亦枯:形容失去了老人的地方失去了灵气。
5. 我问天冠千眷属:问我,表示诗人自问。天冠,佛教中的法冠。千眷属,形容众多的追随者。
6. 如何不留老尊宿:为何不留下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
7. 飞鸾水急海天横:飞鸾江的流水湍急,海天相接,景象开阔。
8. 一道清辉照四明:一道光辉照亮四方,意指老人德行影响深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有德行的老人离开闽中的情景。诗中以“山有玉、渊有珠”比喻老人的高尚品德和丰富智慧,表达了诗人对他离去的遗憾之情。同时,通过“崖不自灵、渊亦枯”的意象,展示了失去这位老者后的萧条景象,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这位老人离别的伤感情绪。接着,诗人以询问天的形式,表达了对老人离去的深深感慨和对挽留他的期望。最后两句则以飞鸾江水的汹涌无情的景象与天际间的清辉对比,展现出诗人思绪的复杂情感。整首诗格调雄浑、意境开阔,既有深沉的思念之情,又有崇高的敬爱之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又送出闽》是北宋时期释慧空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友人离开福建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伤。
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127年间的北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文学和艺术领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释慧空作为一位禅宗高僧,他的诗歌作品往往具有深厚的哲理和禅意,深受人们喜爱。
在释慧空生活的时代,佛教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分支,强调个人的顿悟和自我修行,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种思想在当时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释慧空作为一位禅宗高僧,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佛法的真理,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悟。
在释慧空的生活经历中,他与友人的离别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情感体验。在这次离别中,诗人深刻地感受到了友谊的可贵和时光的无情。他将这种感受融入到诗歌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