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阳关曲·中秋月

标题包含
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词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眉山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查看更多
xx19900402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云朵渐渐散去,天空变得清澈而寒冷;寂静的银河默默转动,仿佛一个巨大的玉盘。这一生一世,这样的夜晚不会常有;明年的此时,我们会在何处共赏明月呢?
xx19900402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阳关曲:词牌名,源自唐代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句。 2. 中秋月:题目,点明时令。 3. 暮云收尽溢清寒:暮云,傍晚的云彩;溢,满出来;清寒,清凉寒冷的感觉。这句意思是:傍晚的云彩逐渐散去,空气中充满了清凉寒冷的感觉。 4. 银汉无声转玉盘:银汉,银河;无声,安静无声;转,转动;玉盘,指月亮。这句意思是:寂静的夜晚,银河悄然无声地转动,如同一个巨大的玉盘。 5. 此生此夜不长好:此生,这一生;此夜,今夜;不长好,不总是美好。这句意思是:这一生只有今宵如此美好,但美好的时光并不总是存在。 6. 明月明年何处看:明月,明亮的月亮;明年,明年的某个时候;何处看,在何处观赏。这句意思是: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将在何处欣赏到这样明亮的月亮呢?
xx19900402
去完善
赏析
《阳关曲·中秋月》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咏月词。这首词通过对中秋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亲情的深深眷恋。 首句“暮云收尽溢清寒”,描述了夜幕降临,天空中的云朵渐渐散去,月亮缓缓升起的景象。这句诗既写出了月亮初现时带来的清凉之感,又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和夜晚的到来。 次句“银汉无声转玉盘”,则进一步描绘了明月高悬的景象。这里的“银汉”指的是银河,象征着浩渺的宇宙;而“玉盘”则是对月亮的美称,形象地展现了月亮的皎洁与明亮。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独特感受,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 第三句“此生此夜不长好”,则是对中秋之夜的感慨。这里的“此生此夜”指的是人生中的每个中秋之夜,而“不长好”则意味着这样的美好时光总是短暂的。这句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每一个即将过去的中秋之夜的留恋。 最后一句“明月明年何处看”,则是对未来生活的期许。这句诗暗示了作者对明年的中秋之夜满怀期待,希望能够再次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同时,这句诗也表达了对亲情的深深眷恋,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与家人共度佳节。 总的来说,《阳关曲·中秋月》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咏月词。通过描绘中秋节的美丽月色,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亲情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xx19900402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阳关曲·中秋月》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大约创作于公元1076年,此时正值北宋时期。在这期间,苏轼担任杭州通判,因与当时宰相王安石的变法新政不合,心中郁结,但又无法改变现实,所以常常借酒消愁,抒发感慨。 在这段时间里,苏轼虽然身居官场,但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无奈。他既希望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又担心自己的忠诚和才华被埋没。这种矛盾的心情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阳关曲·中秋月》中,苏轼以月亮为载体,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他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时代的背景中,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xx19900402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