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清江寄向伯恭

标题包含
过清江寄向伯恭
清江已在烟城外,碧瓦珠帘隔断桥。 不见芗林真面目,霜花风叶暮萧萧。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光,字泰发,号转庵,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李光生于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中进士,历任县令、知州等职。在任期间,他...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清澈的江水已经流淌在烟雾弥漫的城市之外,绿色的瓦片和珍珠般的窗帘遮住了远处的桥梁。无法看到香树林的真正面貌,只有那被霜花覆盖的风叶在暮色中萧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清江:这里指长江。在古代,“清”有时用作形容词来表示水的清澈或者江河的清澈,如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其中,“清江春草绿”就表达了这种意思。 2. 烟城:烟雾笼罩的城市,这里指的是临安城,即当时的南宋都城。 3. 芗林:又名芗村,是北宋著名隐士林逋的隐居之处,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林逋以咏梅诗著名,有"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之句,为人们所传诵。 4. 霜花风叶:指秋天到来时的景象,其中霜花是指秋天清晨的霜露,风叶则是指被风吹动的树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的景色。首句“清江已在烟城外”描述了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清江在烟雾弥漫的城市之外,营造出一种宁静、远离喧嚣的氛围。接着的“碧瓦珠帘隔断桥”则描述了一座繁华城市的景象,通过“隔断桥”这一意象,展现了城市与清江之间的空间距离。 诗的三四句是描绘眼前的景象,“不见芗林真面目”指的是因为秋天的霜花和风叶,使得诗人无法看到远处的芗林的全貌。末句“霜花风叶暮萧萧”则以景抒情,写出了秋日的寒冷和肃杀之感,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清江、烟城、芗林等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秋日晚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时光的感慨,展现了一种深沉、内敛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清江寄向伯恭》是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李光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8年,正值南宋孝宗时期,南宋与金国南北对峙的历史背景下。 李光在政治生涯上,刚正不阿,主张抗金,曾任职尚书省左司郎官、尚书舍人等职。然而,由于朝政腐败和党争激烈,李光先后被贬谪至湖南、广东等地,长期在外流寓。而此诗正是他在贬谪途中,经过清江时,寄给好友向伯恭的抒怀之作。 在此诗的创作时期,南宋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民族矛盾尖锐。而李光本人也历经坎坷,不断受到排斥和打击。他在这段人生旅程中,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这首诗中,李光通过描绘清江的美景和自己的离愁别绪,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他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身处困境中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也表现了他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