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李源圆泽图
昭昭灵灵,未脱生死。
等闲狭路相逢,无奈这冤家子。
天竺山前招角歌,至今余韵在松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明白白,心灵相通,却仍然无法摆脱生死轮回。
平常日子里,在窄路上突然相遇,无奈和这个冤家孩子。
在天竺山前的招魂曲,到现在还留有韵味在松树和藤蔓间。
去完善
释义
昭昭:光明的样子。
灵灵:指神灵。
等闲:寻常,轻易。
狭路:狭窄的道路。
冤家子:这里是表示亲昵的称呼。
天竺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
招角歌:古时的曲调名称,现已失传。
松萝:一种攀援植物,常生长于松树等高树上。
去完善
赏析
《赞李源圆泽图》是宋僧释法薰的一首赞美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唐代高僧李源与圆泽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的超脱境界。
首句“昭昭灵灵,未脱生死”,点明了诗的主题——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昭昭和灵灵都是对佛性的赞美,意味着高僧们虽然已经具备了很高的佛学修养,但仍然无法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
次句“等闲狭路相逢,无奈这冤家子”,则是以李源和圆泽的相遇为例,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他们本是相知相惜的好友,却因为命运的捉弄而不得不各奔前程,这种无情的离别让诗人感到无比惋惜。
三、四句“天竺山前招角歌,至今余韵在松萝”,则是对李源和圆泽友谊的赞美。他们在天竺山前的告别场景,犹如一曲动人心弦的歌曲,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那动人的旋律仍然在松萝之间回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赞李源圆泽图》是南宋诗人释法薰的一首描绘古人交情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64年,即南宋宝佑二年。这一年间,正值宋蒙战争的紧张时期,山河破碎,民生疾苦。
在这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作者释法薰作为一位遁世修行的僧侣,经历了南宋的动荡不安,对世事有更深的感悟。他的诗歌作品多表达出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释法薰的这首《赞李源圆泽图》,正是以李源、圆泽两位古人的友情为切入点,借古喻今,表达了作者对个人际遇和社会现象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李源、圆泽二人友情的赞美,强调真诚友谊的可贵,同时也寄托了对战火中失散亲友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