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日雷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
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深夜时分,天空突然传来一阵响亮的雷声,震醒了整个大地。到了清晨,家家户户的花朵都已绽放。野外辽阔,狂风四起,吹灭了摇曳的蜡烛;闪电照亮了天际,雨滴急切地敲打着窗户。这突如其来的雷雨瞬间让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也带来了春天的问候。只有那岩石雕刻的乌龟和木头制作的大雁依然坚守岗位,一动不动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去完善
释义
1. 坤宫:指大地或阴方;也指皇后的居所。这里可以理解为广袤的大地。
2. 蛰户:指昆虫冬眠的巢穴,也可比喻静处的地方。
3. 花房:指培育花草的温室。
4. 野阔:原野辽阔。
5. 风高:风力较大。
6. 电明:闪电明亮。
7. 雨急:雨水急促。
8. 顿然:突然之间。
9. 草木精神别:形容春天的草木充满活力。
10. 寒暄:指寒冷和温暖交替的气候变化。
11. 气候催:气候催促万物生长。
12. 石龟:化石;比喻坚定不移的信念。
13. 木雁:木头做的雁;比喻没有知觉的事物。
14. 守株:守在树桩旁边;形容固守陈规。
15. 春回:春天到来;形容万物复苏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惊蛰日雷》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与生命精神的诗作。诗人以春雷震醒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开篇,展现了惊蛰时节的自然规律。随后描述了风雨雷电的猛烈场景,展现出大自然的无尽生命力。紧接着,诗人通过对草木、天气的变化,表达了自然界生命力的强大和生命的循环往复。最后,以石龟和木雁为例,表明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命依然会顽强地生存和发展。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惊蛰时节的自然现象,更表达了对生命力和顽强精神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惊蛰日雷》是元代诗人仇远的一首描写春雷唤醒冬眠动物的节气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元朝末期(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正值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殊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仇远的家族原为南宋的名门望族,但到了元朝时期,家道中落,他本人也经历了人生沉浮。尽管生活困苦,但他仍然坚持文学创作,以表达他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知。在元宵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春雷滚滚,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机,这也正是仇远借助《惊蛰日雷》所要传达的意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