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和善谈性理子文继成偈句见要属和谨次韵
万法都明一瞬中,可怜情膜久相蒙。
浮云映月元非暗,病眼生花本是空。
断想求真犹未悟,将心觅佛转相攻。
谁能吸尽曹溪水,莫负当年祖道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瞬间洞察万物之理,可惜情感遮蔽真相已久。
浮云掩月并不真正代表黑暗,病眼看到的花并非真实存在。
执着寻求真理尚未领悟,试图通过寻找心灵慰藉来相互攻击。
谁能彻底领悟曹溪水的智慧,不要辜负了当年的求道之路。
去完善
释义
1. "万法":指世间万物、各种现象。
2. "都明":都是明了的。
3. "一瞬中":在一瞬间。
4. "可怜":可惜。
5. "情膜":情感的覆盖物,喻指蒙蔽情感的东西。
6. "久相蒙":长期被蒙蔽。
7. "浮云":比喻虚幻的事物。
8. "映月":照耀月亮。
9. "元非暗":本来不暗淡。
10. "病眼":视力不佳的眼睛。
11. "生花":视物不清,出现幻象。
12. "本是空":这些现象本质上是空虚的。
13. "断想求真":断绝杂念追求真理。
14. "犹未悟":仍然没有领悟到。
15. "将心":把自己的心思。
16. "觅佛":寻找佛理。
17. "转相攻":互相攻击。
18. "谁能吸尽":谁能够吸取干净。
19. "曹溪水":源自中国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曹溪乡的泉水,禅宗六祖慧能曾在曹溪山修行,因此曹溪水也被视为禅宗的象征。
20. "莫负":不要辜负。
21. "当年":那个时候。
22. "祖道":祖师的教义。
23. "东":东方,此处可能指禅宗的发源地中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禅宗的寓言表达了作者对世俗观念的批判和对真理的追求。诗的首联提出“万法都明一瞬中”,意味着世间万物在某一瞬间都是明晰的,但人类却往往被情感和欲望所蒙蔽,无法领悟到这层真相。颔联通过“浮云映月元非暗,病眼生花本是空”的形象描绘,指出人们由于内心的偏见,往往会将事物误解,如同浮云掩盖明月、病眼看到幻影一样,这些都并非事物的本来面目。
颈联中的“断想求真犹未悟,将心觅佛转相攻”表现了诗人对于寻求真理的思考。想要理性地思考问题并寻找真相是困难的,而当人们试图通过信仰来解决问题时,反而可能会造成更多的问题。这表明了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既看到了其积极的一面,也指出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尾联以禅宗的曹溪喻指真知,表达出诗人渴望领悟真理的心情。“谁能吸尽曹溪水,莫负当年祖道东”一句强调了要想获取真正的智慧,必须放下杂念,潜心修行,不要被世俗的诱惑和偏见所影响。整首诗传达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世俗观念的批判,同时也暗示了禅宗哲学对于解脱困境的重要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彦和善谈性理子文继成偈句见要属和谨次韵》出自宋代诗人朱长文之手。朱长文(1056-1135)是北宋末南宋初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丰富的文学成就和政治抱负。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这一年朱长文已经四十九岁,正是他政治生涯的黄金时期。他在朝为官,曾任尚书吏部郎、秘阁校理等职务,负责选拔官员、管理图书等事务。这一时期,他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高峰,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在这一时间段内,朱长文的人生际遇相对较好。他不仅受到了皇帝的赏识,还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而,这个时代却是北宋末年,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党争激烈。朱长文虽然是文人,但他也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够在国家治理上有所建树。这首诗或许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对自己政治理想的表达。
同时,这个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也很重要。北宋末年,由于长期的内外矛盾,国家政治腐败,军事力量衰弱,人民生活困苦。朱长文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他对这种现象深感忧虑。在诗中,他通过对性和理的探讨,表达了对自己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国家的关怀之情。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