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芭蕉

标题包含
芭蕉
摇摇如扇叶,风颤午窗阴。 素不生枝节,人皆见赤心。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轻摇曳像扇叶一样,风吹过窗户,带来午后的阴凉。它不生长多余的枝条和叶片,人们都能看到它赤诚的心意。
去完善
释义
1. 芭蕉:一种常绿大型草本植物,叶片大且长,可用来遮阴或作装饰。 2. 扇叶:芭蕉叶的形状如同扇子,故称为“扇叶”。 3. 风颤:风吹动树叶的样子。 4. 午窗:中午阳光照射的窗户。 5. 阴:此处指遮挡阳光的地方。 6. 素:一直以来。 7. 不生枝节:没有分枝生长出来。 8. 人皆:人们都能看到。 9. 赤心:红心,这里比喻芭蕉叶子中心的颜色。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芭蕉”为题,通过对芭蕉的描绘,展现了一个静逸、清凉而又内蕴丰富的世界。首先诗人把芭蕉比喻成“扇叶”,通过形象生动的拟人手法,使得画面生动有趣。同时“风颤午窗阴”句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凉爽的自然气息,同时也表达了芭蕉在炎炎夏日为人们带来的荫凉之情。 接着,诗人描述了芭蕉的外表特征:“素不生枝节,人皆见赤心”,意味着芭蕉虽然外形简单,但却有一颗坦诚而炽热的内心。这里诗人借物抒情,传达了真挚的感情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总的来说,这首《芭蕉》诗以其独特视角,体现了诗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芭蕉》是明朝诗人赵时韶的一首描绘芭蕉的佳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明朝中期,具体年份无法考证。此时赵时韶作为一位文人雅士,他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无疑是这首诗创作的源头活水。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明朝正值繁荣与动荡并存的时期。一方面,明朝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等问题日益严重。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里,赵时韶作为一个富有才情和敏锐洞察力的文人,对生活和自然有着独特的感悟。 在这首《芭蕉》诗中,赵时韶通过对芭蕉的独特观察,形象地描绘了芭蕉的美丽姿态和高洁品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生活态度的追求,以及对自己人品的期许。从“朝与暮”、“展与舒”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之情。此外,诗中还隐含着对官场浮华、世态炎凉的讽刺,体现了诗人在当时社会现实下的清醒认识和无奈叹息。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