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秋入郊墟早,霜高宇宙宽。
头风思檄手,髀肉怯征鞍。
俯伛非吾事,歌呼强觅欢。
自知毛羽短,松桂不禁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来到乡野,寒意早早袭来;霜降大地,世界显得更为辽阔宽广。
头疼让我想起用檄文疗愈的人,腿上的肥肉却在害怕马鞍的束缚。
低下身子并非我应该做的事,放声歌唱才勉强找些快乐。
自己知道羽毛太短无法抵挡风寒,松树和桂树也不禁感到寒冷。
去完善
释义
1. 秋思:这首诗是北宋诗人苏过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的思绪。
2. 郊墟:指的是城市之外的乡村或者荒郊野外的地方。
3. 霜高:形容秋天的霜气很重。
4. 宇宙宽:描绘出秋天的辽阔景色。
5. 头风:头痛的病症。
6. 思檄手:渴望有英勇之士为国家效力。
7. 髀肉怯征鞍:因为长久不骑马而感到害怕。
8. 俯伛:指低头弯腰,形容卑躬屈膝的行为。
9. 非吾事:不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10. 歌呼强觅欢:用唱歌来寻找快乐。
11. 毛羽短:比喻自己的才能不足。
12. 松桂:松树和桂树,这里用来比喻自己抵抗不了寒冷的环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秋思”,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自己的期许和对生活的态度。首联“秋入郊墟早,霜高宇宙宽”,诗人用“秋入郊墟”与“霜高宇宙”的对比,表现出秋天的肃杀气氛和广袤无垠的空间感,同时透露出诗人的宽广胸怀。
颔联“头风思檄手,髀肉怯征鞍”,诗人以“头风”和“髀肉”自嘲,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这一联充分展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使全诗的主题更加鲜明。
颈联“俯伛非吾事,歌呼强觅欢”,诗人表达出自己不愿屈从权贵,宁愿在歌呼中寻找快乐的人生态度。这一联表现了诗人独立不羁的精神风貌,使得全诗更加生动。
尾联“自知毛羽短,松桂不禁寒”,诗人以“毛羽短”和“松桂不禁寒”的自喻,形象地表现出自己的渺小与无奈,以及对寒冷环境的担忧。这一联使得全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引人深思。
总之,《秋思》这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又有对生活的感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思》是北宋诗人苏过的一首咏秋诗,创作于公元1085年。这一年是宋神宗元丰八年,也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的第二年。当时正值秋天,万物凋零,给诗人带来了深沉的思绪。
在这一年间,苏轼经历了许多人生波折。先是他的母亲程氏去世,紧接着他的妻子王弗也不幸离世,这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而在政治上,他因为直言不讳地抨击新法而受到攻击,最终被贬谪到黄州。这些遭遇使苏轼深感世事无常,对人生的思考也更加深刻。
这一时期的北宋社会,正处于新旧党争的激烈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苏轼因其正直的个性以及对新法的批判,成为了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然而,尽管身处逆境,苏轼并未气馁,反而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一代文豪。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