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别令狐员外
论文期雨夜,饮酒及芳晨。坐叹百花发,潜惊双鬓新。
旧交多得路,别业远仍贫。便欲辞知己,归耕海上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雨季的夜晚写作论文,到了清晨就品尝美酒。感叹百花盛开的同时,也对自己头上的白发感到惊讶。虽然以前的朋友大多已经飞黄腾达,而我却依然贫穷。我甚至想辞去这份知识性的工作,去海边的田野过田园生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下第:指科举考试中未得中。
2. 令狐员外:即令狐绹,唐朝官员,曾任尚书右仆射。
3. 论文:探讨文学创作问题。
4. 雨夜:下雨天晚上。
5. 及:到。
6. 芳晨:美好的早晨。
7. 叹:感叹。
8. 百花发:百花盛开。
9. 潜惊:暗自吃惊。
10. 双鬓新:双鬓变白。
11. 旧交:老朋友。
12. 得多路:找到好的出路。
13. 别业:犹别墅。
14. 远仍贫:依然远离繁华,生活贫寒。
15. 欲:想要。
16. 辞:告别。
17. 知己:真正的朋友。
18. 归耕:回乡务农。
19. 海上春:指东海之滨的乡村春天景象。

去完善
赏析
《下第别令狐员外》是一首描绘科举落第后的告别诗。首联描述了作者与友人探讨文章时的场景,“雨夜”和“芳晨”分别代表了黑夜和白天的宁静时光。颔联通过感叹百花盛开和惊讶双鬓变新表达了时光的流逝和自己科举失败的无奈。颈联提到了友人众多以及作者自身的贫穷。尾联则是表达作者打算离开友人的身边,回到家乡过耕田的生活。这首诗整体流露出一种失落、惆怅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在面对人生挫折时的无奈和决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下第别令狐员外》是晚唐著名诗人马戴创作的一首离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世纪中期,即晚唐时期。当时朝廷政治腐败,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社会矛盾尖锐,知识分子普遍怀有忧国忧民的使命感。
在创作此诗时,马戴正值科考落榜,人生遭遇挫折,因此心情沉重。他与令狐员外交情深厚,此次分别令他倍感惋惜。此外,马戴目睹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渴望通过自己的才华为国家效力,却无奈屡屡受挫。在这种背景下,马戴写下了这首充满离愁之情的诗。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在晚唐时代,这种真挚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无疑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