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长溪高国楹从学朱元晦

标题包含
送长溪高国楹从学朱元晦
洛学今无恙,东南属此翁。 从游虽已晚,趣向竟谁同。 一第收良易,遗经语未终。 归期定何日,我欲叩新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傅良(1137年-1203年),字君举,号止斋,浙江温州瑞安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陈傅良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师从郑伯熊、吕祖谦等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洛学:北宋著名学者程颢、程颐开创的学派,主张"性即理"说,强调对儒家经典的研究,世称"洛学"。 2. 无恙: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 3. 东南:指中国东南部地区,此处特指南宋都城临安附近地区。 4. 属:属于,归于。 5. 从游:指跟从老师学习的学生。 6. 趣向:指兴趣和志向。 7. 一第:指科举考试的第一名,这里指中举成名。 8. 良易:指容易理解的道理。 9. 遗经:指失传的儒家经典。 10. 语未终:指话语还没有说完。 11. 归期:回家的日子。 12. 新功:新的成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傅良送别友人高国楹的一首赠别诗。诗中的“洛学”指的是北宋时期程颐、程颢兄弟开创的理学学派。而“元晦”则是朱熹的字,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首联作者表达了对洛学的敬仰,表示其学说在东南地区仍然具有影响力,而这种影响主要来自朱熹。诗人以“无恙”表达出对洛学坚定的信仰,并强调它的生命力。 颔联则点明高国楹参加学习的时机虽然较晚,但他的兴趣和追求与朱熹的理念相吻合。诗人以此表达了二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理想。 颈联写到高国楹学习朱熹的思想成果,表示他已经掌握了其中的精髓。同时,诗人用“遗经语未终”暗示了朱熹学问的高深莫测,以及其对高国楹的期许。 尾联描绘出诗人期待与高国楹再见的场景,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整首诗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表达了诗人对洛学和朱熹的敬爱之情,以及对友人的期望和鼓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长溪高国楹从学朱元晦》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傅良的作品。创作时间为南宋晚期(公元1190年至1270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北方金国的威胁和国内的动荡不安使得南宋朝廷疲于应对。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理学却在民间逐渐兴起,成为当时人们精神寄托的重要支柱。 在诗中提到的“朱元晦”即朱熹,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在当时有着极高的声誉。而诗人陈傅良则是朱熹的学生之一,他与朱熹的师生情谊非常深厚。这首诗正是陈傅良为了送别他的朋友高国楹前往朱熹门下求学而创作的。 在这段时间里,陈傅良的人生际遇也颇不平静。他曾担任过地方官职,却因直言敢谏而触怒了权贵,被罢免职务。这使得他对官场产生了厌倦情绪,转而投身学术研究,潜心向朱熹学习理学。通过诗歌,陈傅良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理学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