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和元微之春馀遗兴示王觉民
物态有荣悴,时令互消长。
堕身名利场,鱼鸟在罗纲,
岂无金屈卮,听此石方乡。
残花日晴阴,落絮风下上。
春事虽已阑,馀芳尚堪尝。
我有临溪亭,疏棂为君敞。
青青小荷钱,雅与水相养。
狂吟醉题壁,纵步懒扶杖。
仰止李谪仙,笔端走群象。
九原不可作,夜梦见精爽。
栖栖亦固矣,君子坦荡荡。
相期醉酴醾,偕来从无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事物状态有兴衰,季节时间互相更替。
投身于名利世界,如同鱼儿鸟儿被网罗束缚。
并非没有金杯美酒,只因为身在远方聆听石头的故事。
花朵在晴天和阴天间渐渐凋谢,柳絮随风飘散上下翻飞。
虽然春天的时光已经消逝大半,但仍可品尝到残留的花香。
我拥有靠水的亭子,透过稀疏的窗户为你展示美景。
新生的荷叶绿意盎然,优雅地与流水相互照应。
醉酒后胡言乱语,随意地在墙壁上题诗,懒得去扶着手杖漫步。
尊敬的是那位被贬谪的李太白,他的笔下能生出万千气象。
可惜李白已经离世无法再来,只能在梦中见到他那精神焕发的形象。
孤独而忙碌的生活固然辛苦,但君子内心要坦荡无私。
期待在酴醾花开时一同大醉,邀请的朋友们源源不断。
去完善
释义
1. 消长:指时间上的增减变化。
2. 堕身:置身其中。
3. 名利场:追求名利的场所。
4. 金屈卮:华贵的酒杯。
5. 石方乡:即“石头城”,南京的别称。
6. 阑:结束,终了。
7. 馀芳:残留的花香。
8. 棂:窗户上的木条。
9. 小荷钱:荷花初开时的形状。
10. 水相养:指荷花生长的自然环境。
11. 狂吟醉题壁:指李白饮酒赋诗的场景。
12. 李谪仙:对李白的尊称。
13. 九原:墓地。
14. 精爽:精神,神志。
15. 栖栖:忙碌奔波的样子。
16. 坦荡荡:胸襟开阔,光明磊落。
17. 酴醾:花名,香气浓郁。
18. 无鞅:无人阻挡,随意畅游。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王之道追和元微之的春馀遗兴之作,全诗情感激昂、思绪饱满。首联以“物态有荣悴,时令互消长”开篇,比喻人生有起有伏,岁月流转间万物皆变,起笔便透出作者深沉的人生哲理思考。接着描绘了坠落名利场的挣扎与无奈,犹如鱼鸟困于罗网。紧接着诗人提出即使在这困境中,也应有属于自己的那份执着,像是来自远方的石头和金杯,即使面对困境,也要保持内心的安定与宁静。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残花日晴阴,落絮风下上”的场景,流露出春天的即将消逝,但对春的留恋却仍然存在。诗人以自己拥有的“临溪亭”为寄托,表达对友人陪伴的渴望和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再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写出了自己的狂放与不拘束,表现出他那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而在结尾部分,诗人则以李太白为榜样,抒发自己对人生哲思的感慨。同时,表达出对友人的深深怀念之情,期望他们能共同沉醉在那美好的时光之中。
总的来说,这首诗既揭示了生活中的哲理思考,又展现出了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追和元微之春馀遗兴示王觉民》是南宋诗人王之道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高宗年间(1127-1162年)。
在南宋初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王之道经历了金兵南侵的战乱,他在江南地区组织义军抗金,表现出坚定的民族气节。后来,他因不满朝廷的妥协政策而辞官,隐居于江南一带。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元微之、王觉民等人交好,共同探讨文学、书法等艺术领域的问题,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败,民生凋敝。许多士人受到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主张抗金复国,恢复中原故土。然而,朝廷却对金人妥协退让,这让许多士人感到痛心疾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王之道通过写诗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