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杜鹃
落月过山风露清,鸡声未作天欲明。
杜鹃不管人残梦,南枝飞过北枝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亮逐渐落下,山风带来清新的露水,夜色即将褪去,天际开始显现曙光。鸡还未报晓,但天色已近明亮。杜鹃鸟毫不顾忌人的梦境是否被扰乱,悠然自得的在南方的枝头啼叫,声音飘到北方的枝头。
去完善
释义
1. 落月:指即将落下的月亮,形容天快亮的时候。
2. 过山:指飞过山脉。
3. 风露:指风和露水,这里指早晨的清新空气。
4. 鸡声:指公鸡报晓的声音。
5. 残梦:指被惊醒的梦。
6. 南枝:指南方的树枝。
7. 北枝:指北方的树枝。
去完善
赏析
《闻杜鹃》是南宋诗人饶节的一首描绘杜鹃鸟啼鸣景象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出一幅清幽的自然画卷。
首先,诗人以“落月过山风露清”开篇,描绘出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景象。月光洒满山间,清风拂过,露水晶莹,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这种意境与杜甫的《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接着,诗人写道:“鸡声未作天欲明。”这里的“鸡声”是指雄鸡报晓的声音,意味着黎明即将到来,新的一天即将开始。然而,诗人并未用“鸡声唤破晓”这类常见的表达,而是巧妙地使用“鸡声未作天欲明”来表达,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即将破晓的时刻,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道:“杜鹃不管人残梦。”这里,诗人将杜鹃鸟的形象与人类的梦境联系起来,表达出杜鹃鸟不管人类是否沉浸在美梦中,都会按照自然的规律,按时啼鸣。这种形象地描绘,使杜鹃鸟的啼鸣更具生命力,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界生物规律的尊重和理解。
最后,诗人以“南枝飞过北枝鸣”收尾,进一步描绘了杜鹃鸟的飞行轨迹和啼鸣声响。诗人以“南枝”和“北枝”分别代表南方和北方,表明杜鹃鸟从南飞到北,跨越千山万水,传递着春天的气息。这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杜鹃鸟那嘹亮的啼鸣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总的来说,《闻杜鹃》这首诗通过对杜鹃鸟啼鸣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对生物规律的尊重,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哲理意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闻杜鹃》是宋朝诗人饶节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27年,即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之际。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历经了金兵入侵、中原失守的重大历史事件。广大民众在苦难中挣扎求生,期盼国家早日恢复和平繁荣。诗人饶节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家命运和民众生活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在这一时期,饶节的个人生涯也颇为曲折。他曾历任县令、尚书郎等官职,后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归隐。他游历名山大川,与文人墨客交流切磋,感悟人生真谛。在听闻杜鹃鸟悲鸣时,他不禁感慨万分,提笔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饶节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他在诗中表达了希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愿望,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在乱世中的无奈与感慨。通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一位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诗人形象,以及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的人们所共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