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
竟日散如丝,吟看半掩扉。
秋声在梧叶,润气逼书帏。
曲涧泉承去,危簷燕带归。
寒蛩悲旅壁,乱藓滑渔矶。
爽欲除幽簟,凉须换熟衣。
疎篷谁梦断,荒径独游稀。
偏称江湖景,不妨鸥鹭飞。
最怜为瑞处,南亩稻苗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整天如同丝丝般散落,轻轻吟咏着并瞥见那半掩的门扉。
秋天的声音从梧桐叶子传来,润泽的气息紧逼着书房的帷幔。
弯曲的小溪承载着泉水离去,燕子在屋檐下带着回巢的喜悦。
寒冷的蟋蟀在墙边悲鸣,斑驳的青苔使渔人的石头变得很滑。
想要凉爽的话就铺好竹席,需要添衣时换上稍微厚一点的衣裳。
有谁梦见稀疏的帐篷,独自漫步在荒野小径显得格外稀少。
这里特别符合江边的景色,并不妨碍海鸥和白鹭飞翔。
最令人喜爱的莫过于给田地带来好运的地方,那里的稻苗长得如此茂盛。
去完善
释义
1. 竟日:整天。
2. 散如丝:形容秋雨连绵不断。
3. 吟看:一边吟咏诗篇一边欣赏。
4. 梧叶:梧桐树叶。
5. 润气:湿润的空气。
6. 书帏:书房。
7. 曲涧:曲折的溪涧。
8. 危簷:高高的屋檐。
9. 寒蛩:寒冷天气里的蟋蟀。
10. 旅壁:旅馆或客舍墙壁。
11. 乱藓:杂乱生长的苔藓。
12. 渔矶:渔民捕鱼的地方。
13. 爽欲除幽簟:指凉爽的天气让人想除去床上凉席。
14. 疏篷:简陋的草篷。
15. 荒径:荒废的小路。
16. 偏称:特别合适。
17. 为瑞处:这里指稻谷丰收的景象是吉祥的象征。
18. 南亩:农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秋雨带来的感受。诗人通过对细雨、秋声、曲涧、危檐、寒蛩、乱藓等景物的描述,表达了秋天的肃杀之气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人还表现了自己对田野丰收的期盼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雨》是唐代诗人李中的作品,创作于唐末五代时期。在李中的诗词中,他常常借景抒怀,这首《秋雨》正是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思考。
在那个时代,唐末社会动荡,藩镇割据,战乱频繁。诗人李中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感慨。他曾为官,但因时局所迫而辞官归隐,将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中。这一时期的诗歌往往反映出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对自然景色的深深眷恋。
《秋雨》以秋雨为主题,描绘了秋天阴雨连绵的景象。“一夜满林霜似水”,反映了秋雨带来的萧瑟和寒冷。然而,诗人并未完全沉浸在悲观的情绪中,而是试图从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幽人自种千头橘,远客来寻百结花。”虽然生活中有诸多困厄,但人们仍然可以在困境中找到乐趣和希望。这正是诗人李中所要传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