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塞松江
三江既入今安有,万化无端去莫留。
蟹蚌失波枯斥岸,蛟龙移窟见沙洲。
水穷范蠡扁舟返,海变麻姑两鬓秋。
通塞正应天数在,荷蓑持锸直堪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江之水汇入现今之地,万物变化无穷,无法停留。
螃蟹和河蚌失去波浪冲击而干枯在岸边,蛟龙迁移到洞穴看到了沙洲。
水势低落时,范蠡乘着扁舟返回;海水变幻中,麻姑已经白发苍苍。
水流涨落正合乎自然规律,披着蓑衣拿着铁锹的人们只需坦然面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三江:此指古代松江地区的三座桥梁,分别是乌泥泾桥、斜塘桥和彭公浦桥。
2. 万化:万物变化的意思。
3. 蟹蚌:指的是螃蟹和河蚌等水生动物。
4. 枯斥岸:形容岸边水草干枯的景象。
5. 蛟龙:传说中能引发洪水的一种生物。
6. 沙洲:河流中由泥沙堆积形成的陆地。
7. 水穷:指水势减弱或水流枯竭。
8. 范蠡扁舟返:相传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退隐江湖时曾乘扁舟泛游五湖。
9. 海变麻姑两鬓秋:麻姑是神话中的仙女,这里用来形容沧海桑田的变化。
10. 荷蓑持锸:披着蓑衣,拿着铁锹的劳动形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沙塞松江》,作者是南宋诗人程俱。诗中描绘了三江汇入长江后的景象,以及江水变迁带来的生物变化,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感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三江既入今安有,万化无端去莫留”,首先指出三江汇流成为长江这一现象,同时又暗示出自然界的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这是诗人对于自然的哲学思考,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世界的无常。
颔联“蟹蚌失波枯斥岸,蛟龙移窟见沙洲”,描绘了江水变迁带来的生物变化。由于水流的变化,一些生活在水域的生物如蟹蚌失去了生活的环境,而另一些生物如蛟龙则因为沙洲的出现有了新的生活环境。这里诗人通过对比,揭示了自然界生物与环境的紧密关系,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大自然的无穷变化。
颈联“水穷范蠡扁舟返,海变麻姑两鬓秋”,引用了两个典故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范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来退隐江湖,泛舟江海。麻姑则是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她曾经参与过西王母的寿宴,后来在人间见到沧海桑田的变化。这两句诗意味着无论英雄还是神仙,都无法抵挡时间的侵蚀,人的生命在自然面前显得无比渺小。
尾联“通塞正应天数在,荷蓑持锸直堪愁”,总结全诗,再次强调大自然的无穷变化和生命的短暂,让人感叹不已。虽然诗人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天数的安排,但他仍然无法释怀,为人生的短暂和无奈而感到忧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沙塞松江》是北宋诗人程俱的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世纪,正值北宋中期。在那时,北方边疆战争不断,民族矛盾尖锐,边境地区的民众生活艰辛。
程俱本人曾在朝廷任职,后因对时政不满而辞官回乡。这一时期,他时刻关注国家时局,关心民生疾苦。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国家安宁的期盼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在他创作《沙塞松江》的时候,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一方面,北方边疆战事频繁,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国内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这些时代背景为程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他能够通过对边疆景色的描绘,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