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琵琶行
君不见木兰女郎代戍边,铁甲卧起二十年。
不知谁作古乐府,至今流传木兰篇。
又不见公孙大娘舞剑器,挥霍低昂动天地。
我杜少陵有长歌,每一读之生壮气。
汉时昭君颜如花,强令出塞禁风沙。
马上无以写愁思,推手为琵却手琶。
昭君死作青冢土,琵琶却传来汉家。
一弦一字万怨恨,始听欢乐终咨嗟。
燕代佳人有于氏,春日黄鶑韵桃李。
齿犀微露朱砂唇,手荑缓转青葱指。
声外调声非杆拨,意中写意自宫征。
曲阑歌罢或潸然,何能动人一至此。
有时不用琵琶歌,辩如仪秦勇贲轲。
武昌东西说赤壁,洙泗南北夸黄河。
一炬一失百万却,古今胜败何其多。
拔山盖世亦泪下,骓兮虞兮奈若何。
老夫嗜好无它癖,为尔看朱几成碧。
白髪多情似乐天,衫袖江州司马湿。
前身不是木兰旧女郎,今生恐是公孙真大娘。
哦此琵琶敲诗肠,尔或因之姓名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看不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她身穿铁甲奋斗了二十年。
不知道是谁写下了古风乐曲《木兰篇》,直到如今仍在传颂。
也没见过公孙大娘舞动着剑器,气势磅礴得仿佛要感动天地。
杜甫的长诗让我充满豪情,每读一次就感到生机勃发。
汉代的王昭君面容像花儿一样美丽,却被迫到异域抗击风沙。
她在马背上难以排解忧愁,因此弹起了琵琶解忧思。
王昭君死后化为草原的一抔土,琵琶声却传回了故乡。
每一个音符都诉说着万般的哀怨,开始听时欢愉最后却令人叹息。
燕地的美丽女子在于氏,春天的黄莺与桃李交相辉映。
她的牙齿如象牙般精致,嘴唇如朱砂般红润;手指如同翠竹般优雅,转动间散发着青春活力。
她的音乐音调独特,并非借助乐器弹奏;情感充沛,犹如宫廷中的乐章。
一曲唱完,她或许会黯然神伤,何以如此感人至深?
有时候她不用琵琶唱歌,辩才犹如仪态从容的苏秦、英勇无畏的孟贲、机智聪明的毛遂。
她在武昌谈论赤壁,在洙水、泗水夸赞黄河。
一把火导致百万人的败退,古今胜败的例子实在太多。
项羽虽英勇无敌却也泪流满面,乌骓和虞姬又如何呢?
我的爱好不多,不过为你看戏倒也耗费不少时间。
白发苍苍的我感情丰富,就像懂得感伤的乐天派,泪水打湿了衣袖。
我不是花木兰的旧情人,现在恐怕是公孙大娘的真身。
感慨琵琶声中诗意盎然,或许这会让你声名远播。
去完善
释义
1. 木兰:即花木兰,古代民间传说的女英雄。
2. 戍边:守卫边疆。
3. 铁甲:指战衣,这里借指战争。
4. 古乐府: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盛行于汉代至唐代之间。
5. 流传:广泛传播。
6. 公孙大娘:唐朝著名舞蹈家。
7. 剑器:一种武器,也可泛指武艺。
8. 挥洒:形容动作的潇洒自如。
9. 低昂:起伏,高低变化。
10. 我杜少陵:杜甫的自称。
11. 长歌:长篇诗歌。
12. 壮气:豪壮的气概。
13. 昭君:王嫱,西汉时期的美女,被封为昭君。
14. 青冢土:指昭君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
15. 推手为琵却手琶:描述昭君在马上弹奏琵琶的动作。
16. 燕代佳人:燕地与代地的美女。
17. 于氏:指于氏女子。
18. 黄莺韵桃李:形容春天里的黄莺啼鸣声音和谐。
19. 齿犀微露朱砂唇:描述于氏女子的嘴唇红润美丽。
20. 手荑缓转青葱指:描述于氏女子的手指柔嫩细长。
21. 杆拨:弹拨琵琶的工具。
22. 意中写意自宫征:指于氏女子通过琵琶演奏表达内心的情感。
23. 曲阑歌罢或潸然:形容听于氏女子的演奏后感动落泪的场景。
24. 仪秦:战国时期著名的辩论家公孙仪和张仪。
25. 勇贲轲:指勇敢的人。
26. 赤壁: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处古战场。
27. 洙泗:山东省济宁市的一河流。
28. 拔山盖世:形容项羽英勇无比。
29. 泪下:流泪。
30. 骓兮虞兮奈若何:出自《垓下歌》,表现项羽兵败垓下的无奈之情。
31. 老夫:作者自称。
32. 白发多情似乐天:作者以白居易自比,表达对音乐的热爱。
33. 衫袖江州司马湿:指白居易在听琵琶演奏时的感动场景。
去完善
赏析
《于氏琵琶行》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传说,表达了作者对方回的赞美和对音乐艺术的热爱。诗人通过对古代女子的英勇事迹的描绘,以及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展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人生际遇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于氏琵琶行》是宋代诗人方回所作的一首描述音乐魅力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
在南宋时期,方回作为一个学者、文人,对音乐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研究。他在这首诗中以琵琶演奏为题材,表达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音乐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琵琶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当时的文人墨客常常以音乐为主题,创作出许多优美的诗篇。
方回在这一时期的经历也影响了他的创作。他在年轻时曾担任过官职,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被免职。这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