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有感
拍岸晴波蘸柳丝,一双㶉鶒浴红衣。
可怜陌上花开尽,不见鱼轩缓缓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阳光明媚的海浪拍打着岸边,轻拂着垂柳的枝条,一对鸂鶒在浴水间,穿著鲜红的羽毛。可惜的是,原野上的花儿已开尽了,但那载著美女的华丽船只还未见缓缓归来。
去完善
释义
1. 拍岸:指波浪拍打岸边。
2. 晴波:晴朗的天气下的水面波纹。
3. 蘸:润湿。
4. 柳丝:柳树的嫩枝。
5. 一双:一对。
6. 㶉鶒(chì chì):一种水鸟。
7. 浴:沐浴,洗浴。
8. 红衣:鸂鶒羽毛的颜色。
9. 可怜:令人惋惜。
10. 陌上:田间的小路。
11. 花:这里指桃花或其他春季开放的花卉。
12. 开尽:花朵凋谢。
13. 鱼轩:一种装饰有鱼形图案的车子,用于帝王后妃出行。
14. 缓缓:慢慢地。
15. 归:回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以及诗人对此的感慨。首句“拍岸晴波蘸柳丝”通过对岸边波浪拍打、阳光照射柳树的细节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春天阳光下的自然景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春天景色的欣赏。接下来的诗句“一双鸂鶒浴红衣”,描述了一对鸂鶒在水边沐浴的场景,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也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关注与关爱。
然而诗人在第三句“可怜陌上花开尽”中突然转折,由欢快的场景转为感叹花的凋谢,表达出时间的流逝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这种情感在最后一联“不见鱼轩缓缓归”中得到进一步强化,诗人以“鱼轩缓缓归”来比喻亲人或故人的离去,表现出一种深深的思念和怀念之情。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亲人、故人的深深怀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日有感》是南宋诗人王炎于庆元二年(1196年)春天创作的。当时他任秘书省正字,因直言无隐而屡遭排斥,忧国忧民之情愈发强烈。在这首诗中,他以春日盛开的桃李花喻国家盛衰兴替,抒发了对朝廷的担忧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庆元年间,正是南宋政权逐渐走向衰弱之时。金兵侵扰不断,朝廷内忧外患。皇帝偏安江南一隅,沉溺于享乐之中,重用权臣韩侂胄等奸佞之辈,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王炎作为一名正直文人,深感忧虑,痛心疾首地写下了这首《春日有感》。
诗中通过对桃李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旺的思考:“天地无私施雨露,桃李无言应物华”,寓意着国家在英明君主的治理下,万物和谐共生;然而现实却是朝廷昏暗,朝政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感叹:“江山有待怜寒暑,草木无知任吐花。”希望统治者能够关心民生,励精图治,使国家重回繁荣昌盛的道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