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歌寄留英禅德

标题包含
歌寄留英禅德
当时临际辞黄蘗,或指河南或河北。 英禅此日下中峰,机案曾焚笑仍则。 九包一角惭称瑞,导月观星亦非意。 争以韶阳振古风,半途未肯还希冀。 归去来,归去来,飞泉浩浩声如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重显,字明密,号石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禅师。他出生于浙江余杭,少年时出家为僧,后来成为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传人。 释重显在年轻时曾跟随当时的名僧学习佛法,后来游历四方,参访各地的高僧大德,...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当面临别离时我们告别了黄叶,或许是指河南或河北。 英勇的智慧今天降临到中央山峰,机巧的案件曾经焚烧过笑声却依然遵循规律。 九个包裹一个角落令人惭愧被称为吉祥,引导月亮观察星辰也不是本意。 争相用美好时光振兴古风,一半的路程还没有到达却仍然心怀期望。 回去吧,回去吧,瀑布滔滔的声音如同雷霆。
去完善
释义
《歌寄留英禅德》是宋代诗人释重显写给一位名叫“英禅”的禅师的诗。诗中的注释如下: 1. 临际:即临济宗,禅宗的一个重要分支。 2. 黄蘗:黄檗山,位于河南省北部。这里代指临济宗的发源地。 3. 英禅:诗中提到的禅师的名字。 4. 中峰:山峰的中部。这里可能是指英禅所在的地点。 5. 机案:禅宗用语,指禅师解答弟子问题的例子。 6. 九包一角:形容事物完美无缺。 7. 导月观星:引导人们观察星辰的变化。这里可能表示英禅的教导如同引导人们观察星辰一样具有启发性。 8. 韶阳:湖南省长沙市附近的一个地方,相传是舜帝南巡的地方。这里用来赞美英禅的高尚品质。 9. 古风:古代的风俗习惯。这里可能是指禅宗的传统。 10. 飞泉浩浩声如雷:形容瀑布的巨大声音。这里可能象征着英禅的教诲深入人心。
去完善
赏析
《歌寄留英禅德》是南宋诗人释重显所写的一首诗歌。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禅宗高僧的形象和境界,表达了自己对禅宗哲学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哲思。 首联“当时临际辞黄蘗,或指河南或河北”,以唐代著名禅师黄檗为引子,暗示英禅的高超境界。颔联“英禅此日下中峰,机案曾焚笑仍则”,描述了英禅在禅宗悟道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幽默。颈联“九包一角惭称瑞,导月观星亦非意”,表达了英禅对禅法的深刻领悟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尾联“归去来,归去来,飞泉浩浩声如雷”,则以飞泉之声比喻英禅的境界,强调其深远的影响力。整首诗通过对英禅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禅宗哲学的智慧和魅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和对禅宗哲学的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歌寄留英禅德》是北宋时期著名诗人、禅僧释重显所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80年至1052年之间,即北宋初期至中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佛教作为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释重显,号正堂,曾担任浙江天目山禅院住持,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和书法家,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在这首诗歌中,释重显表达了对自己修禅生活的感慨和对禅法的深刻领悟。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描绘自己内心的感悟,展现了禅宗“不立文字”的修行精神。这首诗歌不仅展示了释重显个人的才华,还反映了北宋初期禅学发展的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