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苏公内翰柏石图

标题包含
苏公内翰柏石图
柏生两石间,颜状何落落。 行须接石脉,生理初甚约。 岂无蝼蚁窥,未免风雨剥。 孤撑谢栽培,欲取那可攫。 森然两石意,与柏真不薄。 峥嵘炎凉外,盘踞互相络。 千尺意有余,凛凛未可度。 公看养口体,怪此躯干削。 满眼较短长,琐细公所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袁说友(1140年-1204年),字起岩,号东塘居士,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浙江金华,是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名臣,历任太学正、国子祭酒、礼部尚书等职。 袁说友在文学上颇有成就,尤以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柏生长在两块石头之间,形态显得十分孤单。 生长需要紧贴石缝,生命的初始非常简朴。 怎么可能没有蝼蛄蚂蚁窥探,也难免风雨的摧残。 独自支撑感谢自然的养育,想要获取却无从下手。 这两块石头的用意,和柏树的关系实在深厚。 无论是炎夏还是寒冬,它们都紧密相依。 数千尺的距离让人感受到它的气势,凛冽的气质难以估量。 您看到它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觉得树干有些瘦削。 满眼的短长相比,这些都是您忽视的细节。
去完善
释义
1. 苏公内翰:苏轼的谥号,内翰是其担任的官职,即翰林学士。 2. 柏石图:描绘柏树生长在石头之间的画作。 3. 落落:独立,孤独的样子。 4. 行须:生长的方向。 5. 颜状:植物的形态。 6. 接石脉:与石头的脉络相接。 7. 生理:植物的生长。 8. 初甚约:最初生长的时候非常简约。 9. 蝼蚁窥:蝼蛄和蚂蚁等昆虫可能靠近。 10. 谢栽培:表示不需要人类的培育。 11. 欲取那可攫:想要得到却无法获取。 12. 与柏真不薄:石头的态度对柏树真的不刻薄。 13. 峥嵘:突出的样子。 14. 炎凉外:四季的变化。 15. 盘踞互相络:相互纠缠支撑。 16. 凛凛:寒冷的样子。 17. 未可度:难以想象。 18. 公看养口体:苏轼观察柏树的生存状况。 19. 怪此躯干削:奇怪柏树的树干为什么会如此瘦削。 20. 短长:高低,这里指比较柏树和石头的生长情况。
去完善
赏析
《苏公内翰柏石图》这首诗通过描绘柏树与石头的紧密关系,表达了诗人的自然观和人生哲理。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柏树在两石之间生长,虽然环境艰难,但仍努力生存的形象。他借柏树之口表达了对独立精神和坚韧品质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是无法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去面对和克服。 在描绘石头时,诗人突出了它们的古老、巨大和坚强,它们历经风雨侵蚀,却始终屹立不倒。这种形象象征着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应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同时,诗人还提醒人们不要过分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要关注事物的本质和价值。 整首诗将自然景象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生感悟。通过对柏树和石头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人深受启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苏公内翰柏石图》是南宋诗人袁说友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元祐年间(1086-1094年)的生活场景。诗中的“苏公内翰”指的是苏轼,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曾任翰林学士。而“柏石图”则是他的一幅画作,描绘了他与友人游览柏石图的情景。 袁说友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和文人,他在宋孝宗时担任尚书省左司郎官。他的诗才横溢,以描绘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见长。在这首诗中,他以苏轼为楷模,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宋时期,此时正值金朝崛起,北方边疆战乱频仍,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袁说友通过对苏轼的描绘,表达了文人墨客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通过对苏轼的画作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尊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