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溪舟行
两岸青山倒影浓,一江秋色两山中。
扁舟不怯溯流水,天意借人帆上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映水中景色浓,长江秋天景色藏两山之间。小船勇敢地逆流而上,顺应天意借助风力前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建溪:福建省闽江上游的支流富屯溪与沙溪的合称,起源于武夷山脉。
2. 两岸:指建溪的两边,即河边。
3. 倒影浓:倒映在河中的影像颜色深重。
4. 一江:指建溪。
5. 秋色:秋天的景色。
6. 两山:指的是河的两岸高山。
7. 扁舟:小船,这里用来描述作者所乘坐的船只。
8. 不怯:不畏惧,不害怕。
9. 溯流:逆着水流方向行驶。
10. 天意:自然的安排,这里可以理解为风向。
11. 借人:给人以帮助,这里是说风把船吹向前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建溪舟行》是一首描绘在建溪河道上行舟的诗。诗人以浓烈的色彩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现他眼中的自然景象,传达出旅途中的逸兴遄飞与乐观积极的心态。首先,“两岸青山倒影浓”描述了建溪两岸的青山在河水中的倒影。这种倒影在诗人眼中显得格外浓厚,反映出诗人在欣赏美景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接着,诗人用“一江秋色两山中”来概括整个画面。"一江秋色"暗含了季节和天气,突出了景色的优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愉悦的情感。接下来的两句“扁舟不怯溯流水,天意借人帆上风”,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驾驭的小舟逆流而上,同时借助风力顺利前行的情景。这里暗示了诗人的勇敢精神及顺应自然的智慧,展示了他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整首诗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气氛,也体现了诗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建溪舟行》是宋代词人黄裳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50年前后,正值宋高宗赵构在位时期。在这段时间里,黄裳担任了尚书省检校官、国子监祭酒等职务,长期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此时,中国正处于北宋灭亡、南宋初立的特殊时期。金兵南侵,北宋灭亡,宋徽宗、宋钦宗被俘,中原沦陷。随后,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然而,南宋初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受到金朝压迫,国家面临严重的危机。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黄裳作为一位南宋官员,对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他的诗词作品,如《建溪舟行》等,不仅表达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还反映了人民在南渡之后的苦难生活。这首《建溪舟行》以建溪为背景,通过描写舟行的所见所闻,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民众生活的繁荣景象,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