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碧轩
隠隠遥山列画屏,簷间寸碧与云平。
低回席上遗簪露,仿佛墙东翠黛横。
虚景远涵千里色,晚晖仍借一溪清。
春风景物知多少,可称收身乐此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隐隐约约地,远处的山峦排列在画屏之间,屋檐下的绿色与天空中的白云齐平。低下头,可以看到座位上的遗失的簪子暴露在空气中,仿佛看到东边围墙外翠绿的黛眉一般。远处虚幻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千里的美景,傍晚的阳光仍然借助着清澈的小溪传递温暖。春天的风景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可以说是让人乐于度过一生的美好时光了。
去完善
释义
《寸碧轩》:宋时诗人杨时的诗作。
1. "隠隠遥山列画屏":其中的"画屏"指的是一种以山水画为背景的屏风,隐含着诗人身处的环境如同画中一般美好。
2. "簷间寸碧与云平":这句描绘了屋檐下的绿色植被,绿草如茵,与天空中的白云相映成趣。其中"寸碧"是形容绿色的植被。
3. "低回席上遗簪露":"低回"表示诗人沉浸于眼前的景象中,"席上遗簪露"则是说宴会上掉落的簪子露了出来,但又被翠竹遮挡住,表达出诗人的观察细致和景色的别致。
4. "仿佛墙东翠黛横":"翠黛"这里指代美女的头发,意为诗人仿佛看到围墙东面有人披着秀发漫步。
5. "虚景远涵千里色":这里的"虚景"是指视觉上远处的美景,通过视觉感知传达出空间感。"千里色"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视觉上的宽阔和深远。
6. "晚晖仍借一溪清":傍晚的阳光透过清澈的小溪反射出来,给画面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光亮。"晚晖"即傍晚的阳光。
7. "春风景物知多少,可称收身乐此生":诗人在这美丽的春天景色里感叹道:有如此的美景陪伴,他已心满意足,愿意过上淡泊宁静的生活。"收身"就是收敛欲望、回归内心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寸碧轩》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优美的山水画卷。诗人以“隱隱遥山列画屏”开篇,展现了一幅远景的山水画,群山隐现,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屏。紧接着,诗人又以“簷间寸碧与云平”来描绘近景,描绘了屋檐下的绿意盎然,与天空的云朵相映成趣。这种远近结合的手法,使得画面的层次感更加丰富。
接下来,诗人又以“低回席上遗簪露,仿佛墙东翠黛横”来形容环境的优美。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流连于美景之中,仿佛忘却了时间的流逝。而“墙东翠黛横”则暗示了诗人心中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虚景远涵千里色,晚晖仍借一溪清”这两句中,诗人表达了对于自然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他通过“虚景远涵千里色”来表达对于远方的向往,同时也强调了自然景观的深远和广阔。而“晚晖仍借一溪清”则是对于眼前美景的赞美,夕阳的余晖洒在一泓清澈的小溪上,形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
最后,诗人以“春风景物知多少,可称收身乐此生”作结。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感慨。他认为在这样美好的景色中度过一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整首诗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寸碧轩》是南宋诗人杨时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
这个时期的杨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利,仕途并不顺利。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继续潜心研究学问,关注国家大事。他的这种精神得到了当时社会的高度赞誉。
同时期,南宋政权偏安江南,政局相对稳定。但是由于北方金朝的威胁,南宋人民生活依然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杨时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