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三五七

标题包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三五七
尘浄无余,体明而虚。 秋高夜永,河阔星疏。 宛转兼而到,偏圆卷复舒。 媚川果若珠含蚌,应物何妨井觑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正觉,俗名李元吉,字正觉,号明心子。他生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卒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 释正觉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对佛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尘世纯净无暇,身体明亮且空旷。 秋天的夜晚深远,河水宽阔繁星稀疏。 蜿蜒曲折却能到达目的地,圆形或扁形不断卷起并展开。 在河边行走的惬意如同蚌含着珍珠,欣赏万物并不妨碍从井口观察驴子。
去完善
释义
1. "尘凈无余":这里指心灵洁净,没有尘世的纷扰杂念。 2. "体明而虚":这里指一个人内心的明白和谦虚。 3. "秋高夜永":形容秋天的夜晚很漫长,秋高气爽。 4. "河阔星疏":指银河宽广,星辰稀疏。 5. "宛转兼而到":表示事物或道理委婉地传达出来。 6. "偏圆卷复舒":描述的是画卷或者诗作中的空间层次感。 7. "媚川果若珠含蚌":这句话意思是美好的河川就像珍珠藏在贝壳中一样,需要用心去发现和欣赏。 8. "应物何妨井觑驴":面对世事的纷扰,不妨以冷静的态度看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首句描绘了“尘浄无余”的画面,意味着心灵的纯净与空灵。接着“体明而虚”的描述,让人联想到禅宗所强调的观照内心的境界。接下来两句“秋高夜永,河阔星疏”,则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出开阔、深邃的空间感,似乎也寓含着时间的无尽流转。 在禅宗看来,世界万事万物皆有佛性,即都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诗人写到“宛转兼而到,偏圆卷复舒”,表达出这种生生不已,自然变化的过程。同时,这也体现出禅宗的理念:无论人生遭遇何种境况,都应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达到内心的和谐。 最后两句“媚川果若珠含蚌,应物何妨井觑驴”,则是以形象的比喻手法,阐述了人生的态度。像川流中的果实在蚌壳中孕育珍珠那样,经历人生的种种际遇,仍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同时,面对世间万象,也应豁达对待,不卑不亢,即使在生活中遭遇困境或尴尬,也不应过于在意。这样的生活态度,正体现了禅宗“平常心是道”的真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三五七》是南宋末年诗人释正觉的一首题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60年前后,即南宋末期。 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已经风雨飘摇,北方金国和蒙古的威胁日益严重。诗人释正觉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生活都充满了忧虑。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修行生活的反思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释正觉在当时是一位著名的僧人,他游历四方,结交了很多文人墨客。他在自己的修行生活中,不断地追求心灵的解脱和对佛法的领悟。这首诗就是他对自己的修行生活进行反思的作品,通过写自己禅修的形象,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探索。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