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
苎萝山下如花女,占得姑苏台上春。
一笑不能亡敌国,五湖何处有功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苎萝山下有一位像花一样美丽的女子,她占据了姑苏台上的春色。她的笑容即使不能灭亡敌国,五湖四海的哪个地方还有功臣呢?
去完善
释义
1. 苎萝山:位于浙江诸暨,传说中美女西施的故乡。
2. 姑苏台:位于苏州虎丘山顶,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所建,用以宴乐。
3. 一笑:指西施的美貌和智慧。这里是指她帮助勾践灭吴的故事。
4. 五湖:此处指太湖一带地区。
5. 功臣:指帮助勾践复国的大臣范蠡。他协助勾践复仇,之后又退隐江湖。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西施》中,崔道融通过对历史人物西施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历史和英雄的独特见解。首先,诗中提到“苎萝山下如花女”,暗示了西施的美丽和魅力,她被誉为“如花女”,仿佛一朵盛开的花朵,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而“占得姑苏台上春”则意味着西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她的美丽和智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诗人接着提出质疑:“一笑不能亡敌国,五湖何处有功臣?”这里的“一笑不能亡敌国”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因为自古以来,西施都被认为是吴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她的美貌被认为是一种巨大的威胁。然而,诗人认为这种看法过于片面,他反问“五湖何处有功臣?”,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他们才是历史的真正功臣。
整体来看,这首《西施》既是对古代美人西施的赞美,也是对历史的反思。诗人通过对比美丽与智慧,英雄与功臣,让人们重新审视历史,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施》是唐代诗人崔道融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晚期,此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政治动荡、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崔道融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他通过对西施这位古代美女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这首诗传递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
在诗中,崔道融以西施为引子,回顾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当时的越国为了对抗吴国,派遣西施前往吴宫迷惑吴王夫差,最终导致了吴国的灭亡。崔道融通过这一历史事件,揭示了国家兴亡与红颜祸水之间的因果关系,也表现了他对历史沧桑和人世无常的深刻体悟。
总的来说,《西施》这首古诗是在唐朝晚期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回顾历史事件,表达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同时也传达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