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凉州词三首

标题包含
凉州词三首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他的生平和事迹主要见于《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 张籍出身贫寒,年轻时曾从事农业劳动,后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他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尤以诗歌创作...查看更多
小苗翠西西
去完善

译文
边城的傍晚细雨纷飞,大雁低空飞翔,芦笋刚刚发芽,逐渐生长整齐。远处的骆驼队传来叮当的铃声,应当是运送白练到遥远的安西。古镇的城门矗立在白沙滩上,胡人的士兵常常在沙堆旁驻守。巡查边疆的使者应该早早出行,想要了解那里的平安状况,却没有使者回来。凤林关的水向东流淌,白草和黄榆树已经经历了六十年的春秋。边疆的将领们都深受皇帝的恩典,但没有人知道如何收复失落的凉州。
小苗翠西西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边城:边疆的城镇。 2. 芦笋:一种草本植物,嫩芽可供食用。 3. 碛:沙漠地区。 4. 安西:古代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位于今新疆库车一带。 5. 古镇城门:古代边疆小镇的城门。 6. 白碛:指白色沙滩。 7. 胡兵:指外族士兵。 8. 行应早:应当尽早出行。 9. 凤林关:古关隘名,位于甘肃武威。 10. 水东流:指河水向东流去。 11. 白草黄榆:形容边境荒凉的景象。 12. 六十秋:意为长久。
小苗翠西西
去完善
赏析
《凉州词三首》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组描绘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的诗。这三首诗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形象,展现了边城的自然风光与边疆战士的生活场景。下面是对三首诗的赏析: 首联“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描述了边城的暮雨景色,大雁低飞,芦笋新生,体现了边城的生机盎然。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生活气息,为全诗营造了宁静的氛围。 颔联“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以铃声喻示骆驼队经过大漠的场景,生动地描绘了丝绸之路上的繁华贸易景象。通过这一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边陲地区的商业繁荣和文化交流。 颈联“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描述了古镇城门的景观以及边疆战士驻扎沙堆的场景。这里既展现了边城的沧桑历史,也表现出戍边将士的英勇形象。 尾联“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揭示了边将忠诚于国家的情怀,尽管他们受到皇帝的恩典,但没有人愿意主动挑起战争,表现出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总之,《凉州词三首》这组诗歌以其丰富的意象、细腻的情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边塞画卷,展现了边陲风光的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的期盼。
小苗翠西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凉州词三首》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作品,创作于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的唐德宗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唐帝国虽已失去往日辉煌,但文人士大夫阶层依然享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创造力。 张籍本人在当时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文人,他以博学多才、勤奋刻苦而著称。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数次科举不第,直到46岁才进士及第。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命运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无奈。 在《凉州词三首》中,张籍以边塞生活为背景,通过对战争、离别、思乡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这些诗歌既反映了大唐帝国日渐衰弱的现实,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与安宁的热切期盼。 总的来说,《凉州词三首》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张籍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创作出的具有深刻时代烙印和个人特色的佳作。
小苗翠西西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