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伯通云顶山长句韵
金渊地界东西州,谚云锦担垂两头。
中间石城最佳胜,二十余年尝再游。
奇峰虽向郡城见,好景半是僧家收。
松萝四面围绝顶,九夏不暑长如秋。
东隅忽值海日出,下照岩壑无深幽。
群阴破散宿雾敛,万象开阔晴云浮。
轩窗高处气势别,纵欲极望诚难周。
蓝凝后嶂远更秀,雪壅前溪寒不流。
软草将春鹿麌麌,浓林未暝蝉啾啾。
襌僧上堂演佛理,镗然钟韵喧层楼。
问之浮世輙不语,应笑世人多谬悠。
下山傥有顿悟者,直须作意无迟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金渊地区的东部和西部各州,有句谚语说:“锦担两头垂”。
中间的石城风景最好,我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曾两次游览。
虽然奇峰在郡城中就能见到,但美丽景色的一半却是僧人们所拥有的。
四面被松萝包围的绝顶,即使在夏季也不觉得热,如同秋天一般凉爽。
突然在东边的山谷中看到了日出,阳光照射在山谷深处,使雾气消散,万物开朗。
从高高的窗户望去,气势非凡,想要一览无遗却很难。远处的蓝凝后嶂显得更加秀美,前面的溪流因为积雪而显得不那么流动。
柔软的草地上,春天的小鹿在吃草;茂密的树林里,夜晚还未降临,蝉声就已经响起。
此时,一位身着黑色袈裟的僧人正在大殿上宣讲佛法,钟声阵阵,响彻高楼。
当我向他请教俗世的道理时,他并不说话,只是笑着看待世间的人们是多么的愚昧和忙碌。
假如有人在此处顿悟,那么他们就应该用心去感受,不要犹豫停留。
去完善
释义
金渊:金渊古县名,在今中国河南省;地界东西州:东西两地的交界处;谚语中称锦绣山河就像挑着两头的担子;
石城:城市名,在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最佳胜:最好最美的地方;
二十余年:指很长时间;尝:曾经;再游:再次游览;
奇峰:奇特的山峰;郡城:郡政府所在地;
好景:美丽的景色;半是僧家收:一半被僧人收藏;
松萝:松树上生长的植物;围绝顶:包围了山顶;
九夏:夏季;不暑:不热;长如秋:像秋天一样凉爽;
东隅:东方;海日出:海上日出;
下照:向下照射;岩壑:岩石山谷;
宿雾:夜晚的雾气;敛:消散;
万象:各种景象;开阔:明朗;晴云:晴天里的云朵;
轩窗:窗户;高处:高的地方;
纵欲:尽情地;极望:尽力望得远;诚难周:很难周全;
蓝凝:蔚蓝的天空;后嶂:后面的山;
远更秀:更远的地方更加秀美;
雪壅:雪堆积;前溪:前面的溪流;
软草将春:春天的草地柔软;鹿麌麌:形容鹿聚集的样子;
浓林:茂密的树林;未暝:天还未黑;
蝉啾啾:蝉叫的声音;
襌僧:高僧;上堂:到讲经堂;
演佛理:讲解佛教道理;
镗然:钟声洪亮;钟韵:钟声的节奏;
喧:喧闹;层楼:高楼;
问之:问他们;浮世:人世间;辄不语:总是不说话;
应笑:应该嘲笑;谬悠:荒谬不实;
傥:如果;有:出现;顿悟:突然明白;
直须:必须;作意:注意;无迟留:不要拖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云顶山的壮丽景色和参禅的意境,以景入情,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超脱与豁达。从诗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诗人在描述地理位置的同时,巧妙地运用了“锦担垂两头”的谚语,寓意着人生的不同境遇和选择。
其次,诗人对石城的赞美中,透露了自己对这片风景的热爱,以及对在此禅修的美好回忆。同时,也暗示了对于世事纷扰的感悟与理解。
紧接着,诗人通过对云顶山景色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奇峰、松萝、日出、群阴、宿雾、万象等自然景观的魅力。这些景象不仅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还传达了诗人对世界的洞察与哲学思考。
随后,诗人以鹿、蝉等动物的活动,以及禅僧的上堂讲经,进一步烘托了云顶山的宁静氛围。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在诗人的意境之中。
最后,诗人以“应笑世人多谬悠”收尾,既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不屑,又对自己的禅修之路充满自信。通过“下山傥有顿悟者,直须作意无迟留”的劝诫,诗人希望更多人能够像他一样,勇敢地追求心灵的解脱,达到顿悟的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伯通云顶山长句韵》是南宋诗人吕陶在公元1169年创作的。当时吕陶因反对秦桧而被贬谪到四川涪陵,他以这首诗寄情山水,表达对友人及家乡的思念之情。
宋孝宗在位时期,由于秦桧专权,政治腐朽,朝政十分混乱。在这期间,吕陶却因直言不讳、敢于谏言而深受重用。然而好景不长,吕陶因为公开弹劾秦桧而遭到打压,被贬到蜀地。来到异地后,他心境失落,对生活产生了诸多感慨。
在四川的那段岁月里,吕陶游历了云顶山等名胜古迹,试图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因此,在《次伯通云顶山长句韵》一诗中,他以云顶山为背景,描绘了自己对故土的眷恋和人生的无奈,表现出一名志士仁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