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钺
天子临轩授钺频,东南何处不红巾。铁衣远道三军老,白骨中原万鬼新。烈士精灵虹贯日,仙家谈笑海扬尘。只将满眼凄凉泪,哭尽平生几故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皇上的殿前,授予将军们虎符和武器的场景经常可见,东南地区的战事频发,到处都是起义的红巾军。士兵们在遥远的道路上身穿铁甲疲惫不堪,无数的白骨堆砌在战场中央,其中的亡魂数量时刻在更新。英勇烈士的灵魂如同雨后彩虹般耀眼,神仙们在云端谈笑风生,战争在他们眼中仿佛尘土一般不值一提。只能让无尽的泪水诉说这满眼的凄凉,为这些逝去的战友悲痛落泪。
去完善
释义
1. 授钺:古代任命将领出征时举行的仪式。这里指朱元璋任命大将徐达北伐元朝。
2. 红巾:借指起义的明军。当时,起义军多用红色头巾作为标志。
3. 三军:古代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这里泛指全军。
4. 中原:即中国中部地区,这里是北方战场的代名词。
5. 烈士精灵:英勇牺牲者的英灵。
6. 虹贯日:古人认为彩虹是天地间的精气,这里用来形容英烈们的壮举。
7. 海扬尘:海上掀起沙尘暴的景象,这里形容战争规模之大。
8. 凄凉泪:因感伤而流下的泪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张翥的历史视角描绘了战争时期悲壮而激烈的场景。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烈士的敬仰。首联描绘了皇帝在宫殿里频繁地颁发战旗,暗示战争的频繁和紧迫。颔联则通过“红巾”这个形象化的词语表现了士兵们的英勇作战,同时也反映了战场的残酷与无情。颈联中,“铁衣远道三军老,白骨中原万鬼新”进一步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痛苦,同时又表现出战士们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
尾联通过对烈士英灵的赞美和仙家的想象来表达出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最后一句“只将满眼凄凉泪,哭尽平生几故人”则以诗人的眼泪为引,道出了对战争中的死难者的深深哀悼和对故乡亲人们的无尽思念之情。整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授钺》是元代著名诗人张翥的一首描绘将士英勇作战、英勇报国的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元朝末年,其时国家动荡,百姓疾苦,战争频发,民族矛盾激化。
在这个时期,张翥生活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崇高的爱国情怀。他曾多次参与政治斗争,力图改变国家局势,但未能如愿。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将忧国忧民之情寄托在诗歌创作之中。
《授钺》一诗正是张翥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通过描绘将士英勇作战的场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民众的期盼。同时,也反映了张翥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