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云卧庵
闲居不事事,枕簟信所便。
卧形先卧心,心静形晏然。
复壁非不完,加以甃石坚。
其如方寸乱,一夕尝屡迁。
荣宠萃一门,宁免百虑煎。
虽有水精屏,何由得安眠。
章叶踏谣娘,连臂在榻前。
何如山中人,编茅卧山巅。
白云宿簷间,对镜心自捐。
我亦遗垢氛,曲肱寄林泉。
兹庵倘寿我,一睡要经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家无所事事,随意躺在竹席上休息。
身体躺下了,心灵也放松了,心态平静,身体自然安稳。
虽然墙壁不够完好,但加上砖石,坚固了许多。
可是心中纷扰不断,一夜之中多次辗转反侧。
荣耀和宠爱都集中在这一个家庭,忧虑在心中无法平息。
虽然有水晶屏风,又怎么能安心睡眠呢?
在舞蹈中欢歌笑语,手拉手环绕在我面前。
哪里像山中的人,用茅草盖顶,安睡在山峰之上。
云朵停留在屋檐之间,面对镜子,心也安静下来。
我也远离世俗的烦恼,在山林清泉中寻找寄托。
这庵堂如果能够保佑我,我将要在这里沉睡一年。
去完善
释义
1. "寄题":指诗人向朋友表达祝愿的诗篇。
2. "云卧庵":诗人的友人隐居之处。
3. "闲居":过隐居生活。
4.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5. "枕簟":枕头和竹席。
6. "信":随意。
7. "所便":方便舒适的地方。
8. "卧形先卧心":形体躺下之前,心灵已经安静下来。
9. "晏然":安定的样子。
10. "复壁":夹墙,此处指云卧庵的墙壁。
11. "甃石":用砖砌成的井壁。
12. "方寸":心,内心。
13. "荣宠":指荣华富贵。
14. "萃一门":集中在一家之中。
15. "宁免":怎么能避免。
16. "百虑煎":各种思绪困扰。
17. "水精屏":水晶屏风,用以隔挡风寒。
18. "章叶踏谣娘":一种歌舞表演。
19. "连臂":手牵手。
20. "榻前":床前。
21. "山人":隐士。
22. "编茅":搭建草屋。
23. "白云":形容山中空气清新。
24. "宿簷间":栖息在屋檐之间。
25. "对镜":对着镜子。
26. "心自捐":内心感到宁静。
27. "遗垢氛":避开世俗的烦恼。
28. "曲肱":弯曲手臂,代指过简朴的生活。
29. "兹庵":指云卧庵。
30. "倘寿我":假如能够使我长寿。
去完善
赏析
《寄题云卧庵》是宋代诗人谢薖的一首描绘山林隐逸生活的诗。在这首诗中,谢薖通过描绘云卧庵的宁静环境,表达了诗人向往山林隐居生活的情感。
首先,诗人通过对“闲居不事事”的生活状态的描述,表现了其对世俗纷争的超脱态度。接下来的诗句“枕簟信所便”则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愉悦。
紧接着,诗人以“卧形先卧心,心静形晏然”两句概括了人的心境与身体状态之间的关系,强调内心平静的重要性。接下来的“复壁非不完,加以甃石坚”两句则是通过描绘云卧庵的建筑特点,展现出诗人对于居住环境的选择。
然而,即使身处如此优美的环境,诗人仍然感到内心的纷扰无法平息,因此发出了“其如方寸乱,一夕尝屡迁”的感叹。这两句诗揭示了人们内心世界的复杂与矛盾,使得整首诗更加丰满。
在接下来的几联,诗人通过“荣宠萃一门,宁免百虑煎。虽有水精屏,何由得安眠。”道出了名利场中的纷扰与苦恼,反衬出山林生活的清静无为。接下来的“章叶踏谣娘,连臂在榻前。何如山中人,编茅卧山巅。”四句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对山间隐逸生活的赞美。
最后,“白云宿簷间,对镜心自捐。我亦遗垢氛,曲肱寄林泉。兹庵倘寿我,一睡要经年。”这几句描绘了诗人在山林中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的理想,并通过“兹庵倘寿我,一睡要经年。”这句表达出了诗人在这种生活状态下能够得到真正的身心安宁。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绘以及深刻的感悟,展现了一幅宁静、美好的山林生活画卷,使得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题云卧庵》是南宋诗人谢薖的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47年,正值南宋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谢薖正身处动荡的时局之中。南宋初期,金兵南侵,国家局势不稳,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士人选择隐逸山林,远离世俗纷争。谢薖亦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他向往隐居生活,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此外,谢薖生活在南宋初期的文人圈子中,这一时期的文人深受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影响。他们认为,在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时刻,文人士大夫应该积极参与政治,为国家分忧解难。但在现实中,他们往往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转向隐逸,寻求心灵的慰藉。
在这首诗中,谢薖以云卧庵为背景,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认为,云卧庵是一个避世的好地方,可以让他忘却尘世的纷扰,过上宁静的生活。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士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他们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理想的心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