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二十首 其五
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举得十分,未敢相保。
携条拄杖闲行,切忌回头转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心灵并非即佛陀,智慧亦非即大道。
追求至完美境界,却难担保无误。
手持竹杖闲步游,切记勿回首思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颂古:即对古来禅家颂扬公案、证悟录的赞颂之作。本诗为“颂古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2. 一:此处指唐代洪州云居山一禅师。据《五灯会元》载,他因曾举起杖子说:“是凡、是圣?若是凡便罢;若是圣,早自商量。且道过在什么处?”因而得名。
3. 心不是佛,智不是道:禅宗强调自性成佛,而认为外求心、智不能成佛、得道。
4. 举得十分:意为猜测正确。
5. 未敢相保:不敢肯定自己所说正确。
6. 携条拄杖闲行:引述了“一”禅师的故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的是禅宗的一种修行观念:在心与智的修行中,求悟并非易事。诗中的“心”和“智”分别代表了禅者的主观意识和理性思考,而“佛”与“道”则象征了解脱和智慧之彼岸。诗人用“十分”来形容得道的过程,意味着修行者即使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也不敢断言自己已经真正领悟到了佛道的真谛。这种谦逊的态度正是禅宗所强调的。在修行的过程中,保持谦恭,远离执着,是诗人给出的建议。这首诗将佛教的宗教理念融入了日常生活中,使得读者可以体会到一种生活化的禅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二十首 其五》是宋代诗人释了一的作品,创作于南宋时期。
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政治腐败、战乱频繁,民众生活困苦。释了一作为一位僧人,对世事有着深刻的洞察。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众生苦难的关切和对世界和平的渴望。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民间非常流行,僧人们通过各种形式传播佛法,劝诫世人向善。释了一正是这样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僧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慈悲和智识,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释了一可能正处于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这使得他能更好地观察世界,思考问题。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心态,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