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水口行舟二首

标题包含
水口行舟二首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又号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南宋理学家、教育家。他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查看更多
juicysnowy
去完善

译文
昨晚乘着小船披着雨衣,江水波涛汹涌的夜晚会是怎样呢?今天早上打开试卷独自观看,依旧是青山绿树的景色居多。层层叠叠的山峰在两岸显现出浓郁的绿意,春天的山水悄然流淌。朦胧的水面上出现一艘小船,不知道它来自何方?杜鹃在两山之间相互呼应啼叫。
juicysnowy
去完善
释义
1. 水口:地名,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南信江北岸。 2. 扁舟:小船。 3. 雨一蓑:披着蓑衣在雨中。 4. 试卷:拉开帘幕或窗帘。 5. 层峦:重叠的山峦。 6. 夹岸:两岸之间。 7. 烟波:烟雾笼罩的水面。 8. 一棹:一条船。 9. 知何许:知道在哪里。 10. 鶗鴃:杜鹃鸟。
juicysnowy
去完善
赏析
《水口行舟二首》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描绘江景的诗作。诗中通过描写夜晚风雨交加中的险恶航行和第二天晴好的风景变化,表达了诗人面对逆境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首联“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江上行船的场景:在夜色笼罩下,船只颠簸在风雨之中。这种险恶的境况无疑为整首诗奠定了沉郁的氛围。诗人感慨万千,呼问着漫天的风雨是否可知今夜的浪涛有多汹涌。 颔联“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则将视角切换至白天。当诗人清晨卷起船篷放眼望去,原本起伏不定的江水已经归于平静,山还是那片青山,水还是那条绿水。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经过一夜风雨洗礼之后,景色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心境却已焕然一新。 颈联“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进一步描绘了山水景色:郁郁葱葱的山峦夹着岸边的绿水。春日的山间流淌着碧水,万物生长在这无声的春意里。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山水画,以此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沉静与坦然。 尾联“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意蕴深长:诗人看着远方的水波荡漾,倾听着山林间的鸟鸣。这种心灵与自然的交流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纵观全诗,《水口行舟二首》以舟行江上的视角为主线,通过对不同时间的景色描绘,展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以及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同时,诗人巧妙地将哲理寓于自然景物之中,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
juicysnowy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口行舟二首》是南宋理学家、文学家朱熹的一首著名诗作。据史书记载,此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当时朱熹49岁。 这个时期,正值南宋王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步繁荣的时期,但同时也存在种种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朱熹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在个人生活中,朱熹时年49岁,已步入中年,他一生勤奋好学,才华横溢,著作等身。然而在这个时期,他的家庭、亲友和个人生活也遭遇了一些变故,如亲人离世、朋友反目等,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总之,《水口行舟二首》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在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步繁荣的南宋时期,诗人朱熹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并在个人生活经历中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
juicysnowy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