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晴
夏夜新晴星校少,雨收残水入天河。
檐前熟著衣裳坐,风冷浑无扑火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夏天的夜晚刚刚放晴,星星不多,雨水汇入天河。
我在屋檐下静静地坐着,穿著衣物抵御寒冷的风,没有飞蛾扑向灯火。

去完善
释义
《新晴》:作者是唐朝诗人王建。
1. 夏夜新晴星校少:夏天夜晚,刚放晴的夜晚星星比较少。其中,“新晴”指晴朗的天;“星校少”表示星星较少。
2. 雨收残水入天河:雨水汇集之后流入天河。这里,“残水”指的是汇聚的雨水;“入天河”则意味着雨水被引入天河的景象。
3. 檐前熟著衣裳坐:在屋檐下穿好衣服坐下。其中,“檐前”是指房檐下面;“熟著衣裳”即穿衣服的意思;而“坐”表示坐下。
4. 风冷浑无扑火蛾:风大寒冷,没有飞蛾扑火。这里,“风冷”描述了当时的气温情况;“浑无”表示完全没有;“扑火蛾”指飞蛾扑火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新晴》王建这首诗歌以夏日的夜晚为背景,描述了雨后天晴的美景。首句“夏夜新晴星校少”,展示了雨后星空的明亮,反衬出天空中星辰稀少而格外璀璨的特点。接下来的“雨收残水入天河”描绘了雨水汇集成小河的景象,凸显了雨后的清新与自然之美。
诗人在第三句中提到“檐前熟著衣裳坐”,意味着在屋檐下穿着外衣闲坐,表现出一种安然自得的心态。最后一句“风冷浑无扑火蛾”,通过风中飞舞的扑火蛾形象,暗示诗人孤独的心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人交流的心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新晴》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8世纪末。此时,大唐帝国已进入晚唐时期,国家政治日趋腐败,民众疾苦日益加剧。
在这个特殊时期,王建的命运多舛。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学习诗词歌赋,期望能以文才为朝廷效力。然而,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第,这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期间,他还经历了战乱、流亡等苦难,目睹了民众的困苦生活。
在诗歌创作上,王建受杜甫的影响较大,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描绘百姓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他的作品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深受人们喜爱。这首《新晴》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雨后初晴的景象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