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县丞求颂
杜门终日不通书,得意忘言总不拘。
举向世间人不会,妄谈生死事区区。
信香不昧和光爇,祸福皆心岂有殊。
心本全真含万有,只缘六处起诸愚。
眼耳舌鼻身意静,个中何物碍明珠。
照天照地元不坏,非心贪妄命须臾。
天命五旬当见觉,从其耳顺纵心如。
老人百出光无变,休将庚申叩文殊。
了道即心含法界,心无应物合菩提。
但劝诸人心莫怕,岂劳心上外求诸。
为君一念真空体,肯信无心道不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日闭门不看书信,
得其所哉忘记言语。
世人难以理解,
随意谈论生死之事,是微不足道的。
燃点信香,使之光焰,
福祸都是内心的映照,哪里有什么不同?
真心纯全,包容万物,
只因眼、耳、舌、鼻、身、意六处的纷扰,才生起诸多困惑。
使眼、耳、舌、鼻、身、意安静下来,
又有什么东西阻碍着明珠的光芒呢?
照亮天地的心,始终不坏,
若不是心中的贪婪与妄想,生命本可以长久。
天命之年的五十岁,应当觉醒,
听从自己的心声,让心灵自由放纵。
老人的智慧光芒永存,
不需要在庚申之日去叩问文殊菩萨。
明白了大道,那就是心中有法界,
心中无所应对,方能契合菩提之心。
奉劝各位不要害怕心灵,
哪里需要到心外去寻找真理呢?
相信你的心是无形的真我,
能信受这个道理的人,才会领悟无心的道理并不虚假。
去完善
释义
1. 萍乡:位于江西省,是诗人的家乡。
2. 县丞:官职名,负责县令的助手。
3. 释印肃:诗人名字,宋朝的一位僧人。
4. 杜门:闭门,关上门。
5. 通书:指日常书信往来。
6. 得意忘言:指在领会事物真谛时超越了言语描述。
7. 举向:指向世人展示。
8. 妄谈:胡乱谈论。
9. 信香:祭祀用的香。
10. 不昧:光明磊落。
11. 和光爇:谦和的光热。
12. 福祸:指幸福与不幸。
13. 心岂有殊:心灵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
14. 全真:完全真实的状态。
15. 万有:一切存在的事物。
16. 六处:佛教中的眼、耳、舌、鼻、身、意六个感官。
17. 诸愚:各种愚昧之处。
18. 静:保持安静的状态。
19. 个中:这里,指内心。
20. 碍明珠:阻碍明珠的光辉。
21. 照天照地:形容光辉照耀四方。
22. 元不坏:永恒不变。
23. 非心:不是内心。
24. 贪妄:贪婪和妄想。
25. 命须臾:生命短暂。
26. 五旬:五十岁。
27. 见觉:认识到。
28. 从其:顺从。
29. 耳顺:六十岁的代称。
30. 纵心如:随心所欲。
31. 老人百出:老年时的种种变化。
32. 光无变:光芒永不改变。
33. 休将:不要。
34. 庚申:古人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请教神佛的日子。
35. 文殊:文殊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表智慧。
36. 了道:领悟道理。
37. 含法界:包容整个法界。
38. 无心:不怀有心机。
39. 应物:适应事物。
40. 合菩提:符合菩提的理念。
41. 但劝:只是劝告。
42. 莫怕:不要害怕。
43. 外求诸:向外寻求帮助。
44. 为君:向你这个君王。
45. 一念:一个念头。
46. 真空体:无欲无求的状态。
47. 肯信:愿意相信。
48. 无心道:不怀有心机的道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首联以“杜门”、“不通书”等词营造了一种与世隔绝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喧嚣的厌恶,以及对内心世界的追求。颔联则通过“得意忘言”的意象,强调了诗人的心境已经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凡夫俗子的理解。颈联则以“信香”、“福气”等词语,暗示了诗人对于信仰与生活的态度,表现了其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诗歌后半部分则进一步探讨了人生哲理。诗人认为,人们之所以陷入困扰,是因为过于执着于外在的事物。因此,要做到“眼耳舌鼻身意静”,即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为外物所动。尾联则通过“了道即心含法界”、“心无应物合菩提”等词句,传达了诗人对道的领悟:真正的道就在心中,无需向外寻求。整首诗在形式上并无特别之处,但其哲理性的思考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使这首诗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萍乡县丞求颂》是北宋时期释印肃所作。释印肃生活在公元960年至1027年之间,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僧人,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流传于民间。
在释印肃生活的时代,北宋政权刚刚建立,社会矛盾依然尖锐,民众生活困苦。释印肃作为一位僧人,他关注民生疾苦,希望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文学作品来安抚百姓的心灵。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萍乡县丞求颂》,表达了对自己所信仰的佛法的无尽赞美。
释印肃在诗歌中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众生的关爱。这种美好的愿景与他所处时代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