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宿澄上人院

标题包含
宿澄上人院
竹窗闻远水,月出似溪中。香覆经年火,幡飘后夜风。 性昏知道晚,学浅喜言同。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唐朝时期著名诗人。他的籍贯在范阳(今河北涿州),出身于世代为官的家庭。 卢纶年轻时以文才著称,但因安史之乱的影响,科举考试受阻。直到广德元年(763年),他才考中...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窗外传来远处潺潺的水声,月光映照在水面上,如同溪水般柔和。焚香的炉火已经熄灭多时,但香气依然弥漫在空气中,随风飘散。 我天性愚钝,领悟事物总比别人慢半拍;学识浅薄,却喜欢与同道中人高谈阔论。然而一朝顿悟之后,发现条条道路通罗马,通往内心的归宿之路并非遥不可及。
去完善
释义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我在这个夜晚在寺庙住宿,外面的竹林传来远处的水声,月光洒在水面上,好像溪水一样明亮。香炉里的火已经烧了很久,周围的幡在晚风吹动下轻轻飘扬。虽然我的悟性不够,对佛法的理解较晚,但我的学习之路还很长,希望在不断的领悟中最终找到自己的归宿。 注释如下: 1. 宿:过夜,住宿 2. 澄上人院:指的是寺庙或者僧侣的住所 3. 竹窗:指用竹子制成的窗户,这里也可以理解为竹林的意思 4. 远水:远处的流水声 5. 月出:月亮升起 6. 溪中:小溪中,这里的月亮像小溪中的流水一样明亮 7. 香覆:指香炉里的香已经燃烧了一段时间 8. 经年:经过一整年,这里表示时间较长 9. 幡飘:风吹动的旗子,幡是一种象征性的旗帜,用来指示风向 10. 后夜:深夜 11. 性昏:悟性不够 12. 知道晚:对事情的理解较晚 13. 学浅:学识浅薄 14. 喜言同:喜欢和别人有共同的语言或观点 15. 一悟:突然间的领悟 16. 归身:找到自己的归宿 17. 何山路不通:意思是说通过努力,任何困难的道路都是可以走通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宿澄上人院”为题,描绘了诗人与禅师共同度过的一夜。开篇两句“竹窗闻远水,月出似溪中”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描绘了宁静的夜景,为全诗奠定了宁静的氛围。紧接着,“香覆经年火,幡飘后夜风”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生活场景:佛堂的香烟袅袅升起,体现了寺院的庄严肃穆;而夜晚的风轻轻吹动着幡旗,则显得静谧而安详。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感情抒发主要通过“性昏知道晚,学浅喜言同”来表达。这既是对自己的反思,也是在与禅师的交流中产生的共鸣。诗人感叹自己性情昏暗、觉悟太晚,同时也意识到学识浅薄却喜欢与人交谈的缺点。然而,通过与禅师的交流,诗人终于有所领悟:“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这里的“归身”可以理解为回到内心的安宁之处,诗人认识到只要找到内心的归宿,人生的道路便会畅通无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卢纶的《宿澄上人院》是于唐朝贞元年间创作的。这一时期,卢纶仕途失意,任地方官期间曾受到贬谪,因而常寄情山水、访僧问道。而这首诗歌即是在他失意之时游历佛教圣地时所作。 在贞观之治后的唐朝,社会繁荣、文化昌明,士人阶层对禅宗佛学有着广泛的热衷。卢纶此行拜访的澄上人即是当时一位颇有名望的高僧。寺院内静寂清幽的氛围使卢纶感悟到了心灵的慰藉,并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在此背景下,卢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禅院的宁静、古朴之美,表达了作者在迷茫困顿中的超脱心境。而这种情感又与当时社会的风尚和士人的心态相吻合,从而使得这首诗成为古代文人诗画领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