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村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个村子非常荒凉,每年都会遭受干旱和蝗灾之苦。
年老的人为了还债去当临时工,小孩子也要被迫卖掉粮食。
墙壁破洞处风吹进了屋子,房梁断裂月光洒在破败的床上。
然而,谁知道负责管理这个地方的人,却不肯报告灾害情况寻求帮助。

去完善
释义
1. 荒村:指贫困、落后的乡村地区。
2. 苦旱蝗:遭受严重的旱灾和蝗虫灾害。
3. 佣纳债:指为了还债而去做工。
4. 稚子:年幼的孩子。
5. 卖输粮:将粮食卖给官府以抵税。
6. 风生屋:风吹过破损的墙壁,使屋内产生风声。
7. 月堕床:月光照在破损的房梁上,仿佛月亮从床上掉下来。
8. 牧民者:管理百姓的地方官员。
9. 报灾伤:向上级报告灾情,请求救助。

去完善
赏析
《荒村》是明朝政治家、文学家于谦的一首描绘农村景象的诗歌。诗中描述了乡村的贫瘠和百姓生活的困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矛盾。全诗结构紧凑,语言质朴,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荒村》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一首描绘乡村风光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明宣德年间(约公元1426-1435年)。此时,于谦刚步入仕途,担任河南监察御史。他在巡视途中发现了这片被世人遗忘的荒村美景,心生感慨,遂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明朝宣德年间,正值国家相对安定、社会繁荣的时期。然而,这种表面上的繁荣并不能掩盖底层百姓的困苦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于谦作为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官员,更加注意观察民间疾苦,为底层百姓发声。因此,这首诗的创作也反映了于谦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总的来说,《荒村》的创作背景是明朝宣德年间,于谦在此时正担任河南监察御史,他通过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一片被世人遗忘的荒村美景,创作出了这首表达对百姓关切之情和揭露社会现实问题的诗篇。

去完善